茶子心
《*辞典》:茶子心
拼音注音
Chá Zǐ Xīn
别名
油茶籽(《中国经济植物志》)
出处
《陆川本草》
来源
为山茶科植物油茶的种子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油茶(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》),又名:楂(《农政全书》),梣树(《纲目拾遗》),茶子树,茶油树,建茶,白花茶,茶子木。
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3~4米,有时可达8米。树皮黄褐色,嫩枝稍被毛。单叶互生,革质,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6~10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渐尖或短尖,边缘有细锯齿,侧脉不明显;叶柄长6毫米。花白色,径3~5厘米,1~3朵腋生或顶生,无柄;萼片圆形,外被丝毛;花瓣5~7,倒卵形,先端凹入,外面被疏毛;雄蕊多数,无毛,排成2轮,花丝基部成束;子房被毛,花柱分离。蒴果球形,直径约3厘米,被细毛,室背开裂。种子1~3枚。花期9~11月。果熟期次年秋季。
生境分布
分布四川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南、湖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山茶甙、脂肪油(为油酸、硬脂酸等的甘油酯)与皂甙。已确知其结构的皂甙元有:22α-羟基桉脂醇,玉蕊醇A1,皂甙元ST-1,山茶皂甙元A,山茶皂甙元B,茶皂醇A,茶皂醇B,茶皂醇E。
叶含茶氨酸、L-谷氨酸-γ-甲酰胺。
药理作用
山茶甙有抗癌作用,隔日给小鼠口服,同时局部使用致癌剂数月后,可使皮肤的乳头瘤及皮肤癌的数目减少。山茶甙局部使用无效,血中含山茶甙时有抗癌作用,如其作用停止,则皮肤癌的数目很快增加至与对照组相似的水平。
性味
苦,平,有毒。
①《陆川本草》:"性寒,味苦,微毒。"
②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苦,平,有小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陆川本草》:"行气疏滞。治气滞腹痛泄泻。"
②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治腹痛,皮肤瘙痒,汤火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,外用:煎水洗或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食滞腹泻:茶子心三钱。浓煎服。(《陆川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两色瓦韦
- 芦竹根
- 箭叶蓼
- 望月砂
- 车前草
- 王不留行
- 屎咕咕
- 落葵子
- 石榴叶
- 牛心茄子
- 金鱼藻
- 骆驼蓬子
- 黄花紫堇
- 假芫茜
- 核桃青龙皮
- 八楞麻
- 冻绿叶
- 野席草根
- 小叶云实
- 长管香茶菜
- 黄龙藤
- 牛角瓜
- 云苔草
- 薄叶卷柏
- 小百部
- 鲤鱼鳞
- 樗白皮
- 千灵丹
- 蔓胡颓子叶
- 观音茶
- 越瓜
- 竹黄
- 自消容根
- 树地瓜
- 僵蛹
- 秀丽野海棠
- 鬼灯笼
- 小赤麻
- 建砂仁
- 鲇鱼
- 刺石榴
- 血桐
- 沼生柳叶菜
- 滇瓦花
- 酥
- 鹿耳翎
- 丛毛榕根
- 狗尾草子
- 玉珊瑚根
- 翅茎香青
- 慈竹叶
- 枳椇
- 刺梨叶
- 番木瓜
- 盐酸树
- 棘胸蛙
- 土瓜狼毒
- 栗柄金粉蕨
- 草灵仙
- 狼萁草
- 拿虎
- 朴松实
- 月季花根
- 狗脊贯众
- 落霜红
- 芙蓉花
- 杜松
- 丛枝蓼
- 蝉蜕
- 粪箕笃
- 九莲灯
- 鸡公柴果
- 白独活
- 蚂蚁
- 大叶白纸扇
- 滇西风毛菊
- 叶上果根
- 倒吊笔
- 白枪杆根
- 春花木
- 灯心草
- 大马蹄蕨
- 毛水苏
- 芭蕉叶
- 扭筋草
- 渐尖叶独活
- 高粱泡
- 还阳草
- 帽兰
- 红鬼笔
- 金丝杜仲
- 丽春花果实
- 西瓜
- 狗屎花
- 五味藤
- 刀豆
- 小草寇
- 独龙
- 枣核
- 八仙过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