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竹根
《中华本草》:斑竹根
拼音注音
Bān Zhú Gēn
英文名
root of Giant Timber Bamboo
出处
出自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桂竹的根茎及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llostachys bambusoides Sieb.et Zucc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挖根茎及根,洗净,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桂竹 植株木质化,呈乔木状。地下茎(竹鞭)节晨长25-45mm,直径粗16-20mm,实心或中空,具芽一侧为深沟,微呈两侧压扁,每节除芽外,尚有小瘤状突起14-16个;芽单生,三角卵形,表面有光泽,长约1cm,中央有纵裂。竿高可达20m,粗达15cm,幼竿无毛;节间长达40cm,壁厚约5mm;竿环稍高于箨环;箨鞍革质,背面黄褐色,有时带绿色或紫色,有较密的紫褐色斑块与小斑点和脉纹,流生脱落性谈褐色刺毛;箨导小形或大形而呈镰状,紫褐色,繸毛通常生长良好;箨舌拱形,淡褐色或带绿色,边缘生有纤毛;箨片带状,中间绿色,两侧紫色,边缘黄色,平直或偶可在顶端微皱曲、外翻。末级小技具2-4叶;叶耳半圆形,繸毛发达,常呈放射状;叶舌明显伸出,拱形或有时截形;叶片长5.5-15cm,宽15-2.5cm。花枝呈穗状,长5-8cm,基部有3-5片逐渐增大的鳞片状苞片;佛焰苞6-8片,叶耳小形或近于无,繸毛通常存在,短。缩小叶圆卵形至线状披针形.基部收缩呈圆形,上端渐尖呈芒状,每片佛馅苞眼内具1校或有时:枚、稀可3枚的假小穗,推基部1-3片的苞胶内无假小穗而苞早落;小穗披针形,长2.5-3cm,含1或2(-3)朵小花;小穗轴呈针状延伸于最上孕性小花的内稃后方.其顶端常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小花,节间均具细柔毛;颖1片或无;外种长2-2.5cm,被微毛,先端渐尖呈芒状;内停稍短于外稃,除2脊外,通常先端有微毛;鳞被菱状长椭圆形,长3.5-4mm,花药长11-14mm:花柱较长,柱头3,羽毛状。笋期5月下旬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从武夷山脉向西经五岭山脉至西南各地均可见野生的植株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黄河流域及以南各地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α-纤维素(α-cellulose),木质素(lignin),全纤维素(holocellulose)和微量元素。
性味
淡;微苦;寒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止咳平喘;止血。主风湿痹痛;四肢筋骨疼痛;咳嗽气喘;血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复方
治咳嗽气喘: 斑竹根配麻黄根、金竹叶、老苏兜炖肉服。 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草本便方》:淡。祛风除湿,去肺寒。治气喘痰咳,四肢筋骨顽痹痛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 除湿热,祛风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斑竹根
拼音注音
Bān Zhú Gēn
出处
《草木便方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刚竹的根茎及根。9~10月挖根及根茎,晒干。
原形态
刚竹(《竹谱详录》),又名:台竹、鬼角竹、钢铁头竹(《竹谱详录》),箭竹(《纲目》),般竹、斑竹(《草木便方》),桂竹(《植物名汇》),光竹、花壳竹、文竹、瘦竹。
秆高8~22米,直径3.5~7厘米;节间鲜绿色,圆筒形,在具芽的一侧有狭长的纵沟,秆环及箨环均甚隆起,两者相距3毫米;秆箨长20~30厘米,宽10~20厘米,硬纸质兼革质,背部较平滑,疏生黄色小刺毛,具大小不等之淡墨色斑点,箨耳不发达,箨舌短。长不及3毫米;箨叶作长三角形或带状。主枝三棱形或为四方形,实心或仅有小如针孔之中空。最后小枝单生,顶端具叶3~6枚;叶鞘棕黄色,叶片长椭圆状披针形,大都长5~20厘米,宽10~25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上面灰绿色,下面淡绿色。小穗丛1至数个,腋生或顶生于小枝上,通常每1小穗丛基部托以4~10枚佛焰苞;小穗含花2~5朵,狭披针形,长2.5~3厘米;颖1或2枚,或缺如;外稃披针形,多脉;内稃狭披针形,先端2裂,鳞被3枚,矩形;雄蕊3;子房近于三角锥形,花柱细长,柱头3裂,稀疏羽毛状。笋期4~7月。花期4~6月。
生境分布
栽培于庭园或野生山间。分布长江流域以南各地及四川、山东、河南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①《草木便方》:"淡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味淡微苦,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草木便方》:"祛风除湿,去肺寒。治气喘痰咳,四肢筋骨顽痹痛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除湿热,祛风寒。治咳嗽气喘,四肢顽痹和筋骨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
复方
治咳嗽气喘:斑竹根配麻黄根、金竹叶、老苏兜炖内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猪栗
- 鸭公藤
- 半枝莲
- 半边旗
- 银花子
- 半截叶
- 白杜鹃花
- 波棱瓜子
- 饱饭花枝叶
- 紫茎棱子芹
- 巴豆油
- 鸭皂树根
- 壁钱
- 半夏
- 鼠皮
- 雨久花
- 布渣叶
- 白花蛇
- 半边莲
- 雁肉
- 迎春花根
- 白猪栗根
- 扁担杆
- 野芋实
- 白珠树
- 腊瓣花
- 中华石龙尾
- 白苋
- 白背三七茎叶
- 十大功劳根
- 冰片
- 疝气草
- 阳起石
- 白带草
- 半柱花
- 柏树根
- 半夏曲
- 斑茅花
- 变蛋
- 白石英
- 白刺花
- 斑茅
- 野鸦椿根
- 白紫草
- 野花椒根
- 白三七
- 半枫荷
- 斑叶紫金牛
- 鸭儿芹根
- 展花乌头
- 白炭
- 波叶紫金牛
- 白石榴花
- 弓果藤
- 朱砂菌
- 半边钱
- 大叶桉果
- 鹰不扑
- 鸭皂树皮
- 杯菊
- 滨旋花
- 扁豆
- 扁秆藨草
- 野京豆
- 半边菜
- 鬣羚角
- 八仙草
- 扁豆衣
- 半边苏
- 猪大肠
- 鸭脚板草
- 半枫荷叶
- 白绒草
- 白花射干
- 棕榈花
- 瓣蕊唐松草
- 北方点地梅
- 斑花杓兰
- 白三七根
- 猫头
- 安徽小檗
- 阿里红
- 凤眼兰
- 滨海前胡
- 野花椒
- 冰
- 中华莛子藨
- 泽藓
- 白簕枝叶
- 白椴
- 子楝树叶
- 棕板
- 阿魏侧耳
- 鱼鳔
- 八哥
- 樟木钻
- 紫藿香
- 野豌豆
- 柞木
- 木馒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