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榧草
《*辞典》:香榧草
别名
须须草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秆丛生,直立或基部倾匍,高10~100厘米,长短不齐。叶片线形,长3~26厘米,宽3~5毫米,边缘粗糙;叶鞘无毛;叶舌干膜质。圆锥花序狭长,长约为秆的1/2或超过之;小穗含花3~6朵,长不超过2毫米,卵圆形,淡绿色至淡紫色,小穗轴逐节断落;颖卵圆形,先端钝;外稃草质,无芒,具3脉,内稃较短;雄蕊2。颖果红棕色,倒卵圆形。花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田野、路旁及河边低湿地。分布我国长江以南及西南等地。
性味
咸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凉血。治咳血,吐血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香榧草
拼音注音
Xiānɡ Fěi Cǎo
别名
须须草
英文名
all-grass of Japanese Lovegrass
出处
出自《贵州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禾本科植物鲫鱼草的全草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Eragrostis japonica(Thunb.)Trin.[Poajaponic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乱草,一年生草本。秆丛生,直立或基部膝曲,高30-100cm,具3-4节。叶鞘疏松裹茎,光滑,大多长于节间;叶舌长约0.5mm,截平,干膜质;叶片长19-26cm,宽3-5mm;扁平或基部稍内卷,粗糙或背面光滑无毛。圆锥花序长圆形,长6-15cm,其长度超过植株的一半,宽2-6cm,分枝细弱,簇生或近于轮生;小穗卵圆形长1.5-2mm,含4-8小花,成熟后变为紫色,自小穗轴由上而下的逐节断落;颖近于相等,卵圆形,长0.5-0.8mm,先端钝,具1脉:外稃卵圆形,先端钝,长0.8-1mm,侧脉明显,内稃与外稃几相等长,先端为3齿,具2脊,脊上疏具短纤毛;雄蕊2,花药长约0.2mm。颖果棕红色,倒卵形,长约0.5mm。花、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田野路旁、河边及潮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以南和西南地区。
性味
咸;平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。主咳血;吐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g。
各家论述
《贵州草药》:清热凉血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藤乌头
- 金雀儿
- 苦夭
- 小铜锤
- 笔罗子
- 红花点地梅
- 水田碎米荠
- 野靛青
- 蝙蝠
- 过墙风
- 牡丹花
- 结香花
- 董棕粉
- 松树梢
- 铁线草
- 小花鸢尾
- 川滇桤木
- 野菠菜
- 美人蕉
- 蓼实
- 岩檀香
- 地笋
- 海仙人掌
- 满山红油
- 蚶
- 一皮草
- 鱼鳔
- 绵参
- 夏至草
- 毛大丁草根
- 回心草
- 铁草鞋
- 唢呐花
- 香加皮
- 蝗虫
- 骆驼黄
- 黄颡鱼涎
- 大将军
- 扭筋草
- 蛇王藤
- 大叶沿阶草
- 附子
- 蓝树
- 消石
- 姜味草
- 祁州一枝蒿
- 鸡子
- 钩苞大丁草
- 薄荷素油
- 单根木
- 螳螂跌打
- 单叶铁线莲
- 枳壳
- 黑参
- 环纹苦乳菇
- 花生壳
- 樗白皮
- 肿节风
- 东风橘根
- 地下明珠
- 九爪龙
- 猕猴桃藤中汁
- 米露
- 蟋蟀
- 龙血树
- 大叶青木香
- 鹅掌楸
- 蜣螂
- 桤木
- 岗柃
- 黄麻根
- 蝈蝈
- 红叶藤
- 狗核树
- 红叶木姜子根
- 龟胶
- 香榧草
- 华山矾根
- 石青菜
- 短冠草
- 黄皮果核
- 榕树皮
- 湖北贝母
- 白龙头
- 胡莲
- 红豆蔻
- 白螺蛳壳
- 土大黄叶
- 金雀花
- 荠苨
- 红帽顶
- 黄花蒿
- 姜三七
- 黄芩
- 荠菜
- 娃娃鱼
- 烂茶叶
- 竹林消
- 使君子根
- 三月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