貉肉
《中华本草》:貉肉
拼音注音
Mò Ròu
别名
貉、狸
英文名
Racoon dog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;1.《本草衍义》:貉,形如小狐,毛黄褐色。2.《纲目》:貉,生山野间。头锐鼻尖,斑色,其毛深厚温滑,可为裘服。曰伏夜出,捕食虫物,出则HUAN随之,其性好睡,人或蓄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貉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
原形态
貉,外形似狐狸,体形较小。体长50-60cm,重4-6kg。吻短耳小且圆,面部两侧具长毛,向外突出。身体肥胖,四肢粗短。尾粗短。身毛及尾毛长而蓬松,其冬毛长可达8cm,底绒尤为丰盛。吻部两侧连同眼周围的毛为黑褐色,形成“八”字形黑纹。身背部黑内褐色,体侧色浅,腹部为浅黄棕色,四肢下部黑褐色或棕褐色。趾行性,以趾着地。前足5趾,第1趾较短而位置较高,故不着地;后足具4趾,缺第1趾,前足均具发达的趾垫及趾间垫,爪短粗。尾末端为黑褐色。貉的毛色与地理分布有一定关系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活于平原、丘陵及部分山地。穴居。洞穴多为露天,昼伏夜出,杂食性, 以小动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捕杀后,取其肉水洗后,鲜用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肺;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滋补强壮;健脾消疳。主虚劳;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。2.《医林篡要》:杀虫治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貉肉
拼音注音
Hé Ròu
别名
貉
来源
食肉目犬科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 Gray,以肉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。
功能主治
滋补强壮。主治妇女虚痨。
用法用量
貉肉煮熟吃,不限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貉肉
拼音注音
Hé Ròu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犬科动物貉的肉。
原形态
貉(《诗经》),又名:金毛獾(《医林纂要》),狸。
形体似狐,但体小而粗。身长50~65厘米,尾长约25厘米,体重4~6公斤。吻及耳均短,两颊部有蓬松的淡色长毛。四肢短。尾短而蓬松。头部面颊两侧有明显的"八"字形黑纹,吻部灰棕色。背棕灰色,略带橘黄色,中央杂有黑色,从头到尾有不显着的黑色纵纹;体侧灰黄或棕黄色;腹毛色淡;四肢浅黑或咖啡色;尾下面色淡。
栖于河谷、草原、河流附近树林中,穴居。日伏夜出,行动不快,能攀登树木。食性很杂,主要为鱼、鼠类,亦食虾、蟹、蛙,以及果类、谷类等植物性食物。
生境分布
分布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江西、福建、浙江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图经》:"主元藏虚劣及女子虚惫。"
②《医林纂要》:"杀虫治疳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心姜
- 狗缨子
- 五瓣寄生
- 金腰子
- 红土子
- 万年松
- 兔脑
- 红叶甘橿
- 三角叶风毛菊
- 山鸢尾花
- 猕猴桃根
- 蛎菜
- 黄藨根
- 白英
- 大种半边莲
- 土贝母
- 金慈姑
- 蓟罂粟
- 十三年花
- 迎红杜鹃
- 了哥利
- 千里马
- 黄瓜叶
- 莲子心
- 短柄南蛇藤果
- 红花点地梅
- 百步还阳丹
- 芦莉草叶
- 黄毛榕
- 一把蔑
- 三叶海棠
- 蜡瓣花
- 大狼毒
- 瓦楞子
- 豹皮樟
- 玳瑁
- 大刺儿菜
- 金鱼藤
- 苜蓿根
- 白蒿花
- 玉芙蓉
- 地皮风
- 油渣果根
- 独叶岩珠
- 四季春
- 玉柏
- 海韭菜
- 土金耳环
- 酪
- 观音竹
- 杜父鱼
- 巴豆
- 山地豆
- 竹节参
- 小花吊兰
- 楮实子
- 锯鲨肝
- 百合
- 大叶钩藤
- 山石榴
- 假菠菜
- 使君子
- 干檀香
- 蜀葵叶薯蓣
- 亚麻
- 白草根
- 金剪刀
- 蛇根木
- 九龙根
- 山枇杷
- 杉塔
- 大金钱草
- 断节参
- 兜兰
- 绛梨木
- 火焰子
- 冻青叶
- 山大刀
- 埃蕾
- 艾片
- 灯笼花
- 柠檬桉果
- 乌桕叶
- 油桐叶
- 苦刺
- 水团花根
- 大戟
- 船形乌头
- 狼喉靥
- 铁扇子
- 见风消
- 藤槐
- 扶桑
- 地毡草
- 杏李
- 丝线吊芙蓉
- 蟑螂
- 山蚂蝗
- 翼首草
- 金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