麦奴
《中华本草》:麦奴
拼音注音
Mài Nú
别名
小麦黑勃、小麦奴、黑疸、鬼麦、霉麦
英文名
smut fungi of whe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据《纲目》记载,《本草拾遗》尚载有大麦奴,功能解热疾,消药毒,与本品相同。按:大麦奴为大麦果穗感染麦坚黑粉Ustilago hordei(Pers.)Lagerh.所产生的菌瘿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黑粉菌科真菌麦散黑粉菌寄生于麦穗上所产生的菌瘿及孢子堆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Ustilago nuda(Jens.)Rostr.[U.segetum var.nuda Jens.]
原形态
寄主的整个花序被侵染后,每个籽粒变成了一个孢子堆,内含的黑色粉末即黑粉孢子,孢子堆长7-12mm,直径3.5-6mm。黑粉孢子呈球形、近球形或卵形,有小刺,暗黄绿色,一端色稍淡,(6-8)μm×(4-7)μm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寄生于大麦和小麦等果穗上,也生于裸麦、黑麦和燕麦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产小麦和大麦的各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为麦散黑粉菌寄生在麦穗各籽粒上形成的孢子堆。每个孢子堆长7-12mm,直径3.5-6mm,黑色或黑褐色,外被薄膜,质疏松散。膜破裂后,可见黑色粉末(孢子)。气微,味淡。[br]2.显微鉴别 孢子球形至类球形,具细刺,直径5-8μm,淡黄褐色,有的一端色稍淡。
化学成分
含赤藓醇(erythritol),甘露醇(mannitol)等。
性味
辛;寒
归经
心经
功能主治
解肌清热;除烦止渴。主热病发热;心烦口渴;温疟;烫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、散,0.06~0.15g。外用:适量,麻油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主热烦,解丹石、天行热毒。2.《本草纲目》:治阳毒温毒,热极发狂,大渴及温疟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麦奴
拼音注音
Mài Nú
别名
麦散黑粉、黑疸、麦子黑勃
来源
真菌类担子菌纲黑粉菌科麦奴Ustilago nuda (Jens.)Rostr.,以冬孢子粉入药。
性味
淡、温。
功能主治
发汗,止痛。制成麦奴丸,可治伤寒及时气瘟病和头痛,无汗,热极烦闷,口噤。
用法用量
2~5厘。
备注
(1)此菌多侵染大麦和小麦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麦奴
拼音注音
Mài Nú
别名
小麦黑敦(《补缺肘后方》),小麦奴(《纲目》),鬼麦、霉麦(江苏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禾本科植物小麦果穗感染了黑粉科真菌麦散黑粉所产生的菌瘿。
性味
《得配本草》:"辛,寒。"
归经
《得配本草》:"入手少阴经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热烦,解丹石、天行热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治阳毒温毒,热极发狂,大渴及温疟。"
复方
治温毒发斑,及大疫五、六日,胸中大热,口噤,名为坏病:麻黄二两,大黄二两,黄芩一两,芒消一两;釜底墨一两,灶突墨二两,梁上尘二两,小麦黑敦一两。捣蜜丸如弹丸,新汲水五合,末一丸顿服之。若渴但与水,须臾寒,寒了汗出便解。日移五赤(尺),不觉,更服一丸。(《补缺肘后方》麦奴丸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麻叶
- 麻皮
- 麻腐
- 美花风毛菊
- 牦牛角
- 楹树
- 米饭花
- 南五味子
- 麦门冬
- 美脉藁本
- 马肠薯蓣
- 马钱子粉
- 麦饭石
- 绵阳岩白菜
- 南方红豆杉
- 南方露珠草
- 鳗鲡鱼膏
- 麋脂
- 绵羊血
- 麻花
- 麻雀肉
- 南丹参
- 南木香
- 膜缘木香
- 马齿苋
- 鳗鲡
- 麋茸
- 玛瑙
- 米面蓊根
- 米麦麨
- 绵枣儿
- 绵毛马兜铃
- 麻糖风
- 南山藤
- 牡蛎肉
- 猫人参
- 良旺茶
- 红三七
- 牛扁
- 卡密
- 榔榆茎
- 昆布
- 玉叶金花
- 水毛花
- 山慈姑
- 厚叶旋蒴苣苔
- 土附子
- 黑蚂蚁
- 堇宝莲叶
- 荜茇根
- 无距耧斗菜
- 野扁豆
- 锦地罗
- 泡花树
- 篦梳剑
- 硬骨凌霄
- 毛果珍珠茅
- 野丹参
- 吴茱萸
- 黄花稔
- 紫背天葵草
- 矩圆石韦
- 黄颡鱼颊骨
- 水松皮
- 碱蓬
- 扭序花
- 筋骨散
- 辟汗草
- 黄背草苗
- 鱼肠草
- 紫花鱼灯草
- 黄连
- 蔓荆子叶
- 葱花
- 白果紫草
- 刺蓬花
- 冻绿叶
- 雁肪
- 黑龙串筋
- 桑根
- 广防己
- 羊角扭
- 山小橘
- 桂花跌打
- 胭脂花
- 酸枣肉
- 榕树
- 冷蕨
- 麻楝
- 铁线草
- 冬瓜皮
- 翅柄蓼
- 中华石龙尾
- 鸡根
- 狗骨
- 刺藦苓草
- 海蟑螂
- 石腊红
- 水晶兰
- 苦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