奶浆果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奶浆果
拼音注音
Nǎi Jiānɡ Guǒ
别名
异叶榕、大山枇杷、牛奶子、大斑鸠食子
来源
桑科奶浆果Ficus heteromorpha Hemsl.,以果入药。
生境分布
长江流域中下游和华南。
性味
甘、酸,温。
功能主治
下乳补血。主治脾虚胃弱等症。
用法用量
干品1~2两,鲜品1斤,炖肉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奶浆果
拼音注音
Nǎi Jiānɡ Guǒ
别名
牛奶子(《峨嵋药植》),大山枇杷,大斑鸠食子(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。秋季采收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8~15米(灌木高2~6米)。树皮红褐或灰褐色;小枝光滑,或具锈色硬毛;嫩枝有白色乳汁。单叶互生;具柄,红色;叶片形状变化较大,披针形、长圆形、倒卵形或琴形等,长6~20厘米,宽3~8厘米,先端长渐尖至长尾尖,全缘,偶3裂,两面粗糙,有时疏生短刚毛;叶脉紫色,有基生三出脉。隐头花序腋生,无梗,球形,径6~8毫米;花极小,生花托内,花被片5,雄花有3雄蕊。隐花果球形或卵形,红色,光滑,顶端凸起,紫色或紫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山区林下半阴处。分布西南、华南、华东及湖北、湖南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甘酸,温。"
功能主治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"补血,下乳。治脾胃虚弱,缺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炖肉吃,1~2两(鲜品0.5~1斤)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奶浆果
拼音注音
Nǎi Jiānɡ Guǒ
别名
牛奶子、大山枇杷、大斑鸠食子、山枇杷、天枇杷、野枇杷、金樱子
出处
出自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异叶榕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heteromorpa Hems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或小乔木,高2-5m。树皮灰褐色;幼枝红褐色,节短。叶互生,变异大;叶柄长 1.5-6cm,红色;托叶披针形.长约1cm;叶片倒卵状椭圆形、倒卵形、披针形或琴形,长7-18cm,宽2-7cm,先端长渐尖急尖,基部圆形或近心形,全缘或微波状,叶表面粗糙,背面有细小钟乳体;基生脉3条,短,红色,侧脉5-15对。花序托(榕果)成对生于叶腋,稀单生,无柄,球形或圆锥形,光滑,直径6-10mm,顶生苞片脐状,基生苞片3,卵圆形,成熟榕果紫黑色;雄花、瘦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壁;雄花散生,花被片火4-5,匙形,雄蕊2-3;瘿花花被片5-6,花柱短;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壁,花被片4-5,花柱侧生。瘦果。花期4-5月,果期5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中海拔的山谷、水边、林区湿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榕果近球形,直径约 lcm,顶端有圆形突起,表面淡棕色至深棕色。剖开后花序托肉质,内壁上着生多数瘦果,包藏于花被内。瘦果细小,近卵形,稍压扁,长约3mm,先端尖而略弯,基部圆钝,表面黄棕色,光滑。气微,味微甜。
性味
甘;酸;性温
功能主治
补血;下乳。主脾胃虚弱;缺乳
用法用量
内服:炖肉吃,30-60g;鲜品250-500g.
各家论述
《四川常用中草药》:补血,下乳。治脾胃虚弱,缺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砒霜
- 萍蓬草根
- 蒲圻贝母
- 鳗鲡
- 鲨鱼油
- 欧活血丹
- 麻雀肉
- 蒲桃根皮
- 蟛蜞
- 马齿苋子
- 酸石榴
- 马银花
- 食盐
- 南枳椇
- 马蔺子
- 麻滓
- 南瓜子
- 泡花子
- 马蔺花
- 南天竹叶
- 马肋巴
- 鼠尾草
- 麦芽
- 鳝鱼血
- 南天竹梗
- 奶椎
- 砒石
- 鳝鱼
- 马边绣球
- 麻布七
- 盘龙七
- 柠条花
- 苦葛根
- 马蔺
- 马蹄叶
- 马骨
- 酸藤果
- 柠檬桉叶
- 盘羊角
- 蜀羊泉
- 南瓜叶
- 囊距翠雀
- 麦穗七
- 扭序花
- 鳝鱼头
- 麦斛
- 鼠曲草
- 南瓜蒂
- 黍米
- 柠檬桉果
- 破牛膝
- 柠檬叶
- 脾寒草
- 蒲桃
- 马蛋果
- 泡花树
- 娘娘菜
- 铺地黍根
- 南烛根
- 蒲公英
- 蟛蜞菊
- 女儿红叶
- 炮仗花
- 盆架树
- 酸水草
- 牛嗓管树根
- 马蹄荷
- 奶浆木
- 柠檬桉
- 楠藤
- 泥鳅滑液
- 牛大力
- 牛奶子
- 蒲种壳
- 马雹儿
- 南藤
- 爬地卷柏
- 马铃薯
- 尿泡草
- 柠条子
- 马甲子叶
- 麻柳叶
- 麻根
- 柠条根
- 马甲子根
- 南蛇藤果
- 牛乳
- 马牙贯众
- 麻疯树
- 苤蓝
- 马皮
- 马缨花
- 马蹄根
- 赛金刚
- 马齿
- 麋角
- 麻风树
- 南瓜
- 马鹿花
- 铺地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