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黄连刺
《中华本草》:大黄连刺
拼音注音
Dài Huánɡ Lián Cì
别名
土黄连、石妹刺、大黄连、宽叶鸡肢黄连、刺黄连、鸡脚刺、三颗针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小檗科植物粉叶小檗的根和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erberis pruinosa Frnch.采收和储藏:全年采根,除去杂质,鲜用或趁鲜切片晒干。干根或茎未开片者,喷淋清水浸透后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粉叶小檗,常绿小灌木,高2-3m。根粗壮,断面浅黄色。小权节处生有坚硬的3分叉刺,长2-3cm。叶4-6片簇生,革质;几无柄;叶片椭圆形、长圆形或倒卵形,长2.5-4.5cm,宽1.5-2.2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疏生刺状齿1-6个,罕近全缘,叶脉不显至无脉,上面暗绿色,下面灰白色,被白粉。花10-25朵簇生叶腋;萼片6,下有2个苞片;花黄色,花瓣6,较萼片短;雄蕊6,花药瓣裂。浆果椭圆形或近球形,无花柱,被白粉或蓝粉。花期5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3000m的山野路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西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根圆柱状不规则弯曲,直径2-6cm,外表皮黄色或黄褐色,具纵皱槽;质坚硬,难折断,断面皮层深黄色,木部淡黄色,占直径的8/10-9/10,具明显辐射状射线;气微,味极苦。茎枝圆柱形,多2叉分枝,直径1-6mm,长短不一,表面灰绿色,粗枝具明显纵棱,针刺多3叉,刺长可达3cm;质硬,易折断,折断面纤维性,横节面皮部与木部金黄色,有较密的放射状纹理,髓部黄白色;气微,味苦。[br]显微鉴别,茎横切面:木栓层为7-8列木全细胞,常夏天裂,木栓细胞壁马足形增厚,外壁较薄。皮层窄,细胞大小不一,多切向延长。维管束外韧型,40-50个,环列;韧皮部新月形,单个纤维散在,直径9 μm,壁薄;束中形成层不甚明显;木质部发达,导管直径约24μm。射 线平直,1-4列细胞,韧皮射线细胞常含草酸钙方晶。髓部较大,约占直径的1/2。
化学成分
茎含小檗碱(berberine)1.58%,还含掌叶防已碱(palmatine)及微量的药根碱(jatrorrhizine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鉴别
理化鉴别,(1)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,加2%盐酸1滴,静置片刻后镜检,可见盐酸小檗碱针晶簇。[br](2)取粉末少许置载玻片上,滴加30%硝酸1-2滴,静置片刻后镜检,可见黄色硝酸小檗碱针晶簇,加热后结晶消失并显红色。
归经
肝;胃;小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燥湿;泻火解毒。主湿热泄泻;痢疾;黄疸;热淋;咽喉肿痛;口疮龈肿;火眼目赤肿痛;痄腮;乳痈;疖肿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头巾草
- 细叶香桂
- 大青叶
- 酸叶胶藤
- 水朝阳根
- 酸不溜
- 大阳关
- 千金坠
- 小黄鼠狼
- 石楠根
- 大叶南苏
- 水紫菀
- 茺蔚子
- 大薸
- 茶树根
- 青鱼胆草
- 角翅卫矛
- 对节叶
- 鸡子黄
- 肚拉
- 大麦泡
- 石首鱼鲞
- 酱头
- 大发散
- 蚕退纸
- 蚕豆
- 大叶骨牌草
- 大叶贯众
- 木半夏叶
- 扁藤
- 戴星草
- 牡狗阴茎
- 大叶桉果
- 大钱麻
- 玄参
- 大四块瓦
- 大乌泡根
- 山柏
- 白豆
- 毗黎勒
- 刺血红
- 大麻疙瘩
- 大千生
- 亮叶桦皮
- 红辣蓼
- 红茴香根
- 大冷水麻
- 榧根皮
- 大叶仙茅
- 大发表
- 大叶金花草
- 紫藿香
- 大叶凤仙花
- 大叶鸡菊花
- 大黄花
- 红毛走马胎
- 玉兰花
- 老来青
- 木菠萝
- 苏铁根
- 羊齿天冬
- 猫耳朵草
- 蚕蜕
- 猕猴桃藤
- 箭杆风
- 砂仁
- 刺芋
- 山胡椒根
- 落花生
- 山扁豆子
- 牡蒿
- 柄果槲寄生
- 白炭
- 关公须
- 厚皮树
- 千金花
- 石桢楠根
- 胡葱子
- 药用倒提壶
- 半柱花
- 新疆紫草
- 石楠
- 牡丹皮
- 变叶美登木
- 三叉虎根
- 肾蕨
- 千金子霜
- 水仙根
- 樗白皮
- 菊三七
- 建兰根
- 重叶莲
- 大头茶
- 石莼
- 岩石羊
- 肾子草
- 三叶乌蔹莓
- 木虾公
- 胭木
- 三品一枝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