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良姜
《*辞典》:大良姜
拼音注音
Dà Liánɡ Jiānɡ
别名
山姜、良姜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茎。2~3月采挖根茎,洗净、晒干。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大高良姜,又名:红豆蔻花(《桂海虞衡志》)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状茎粗壮,淡棕红色。叶几无柄;叶片狭长椭圆形,长约40厘米,宽约7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叶缘厚膜质具纤毛,下面被疏毛或无毛,叶舌不明显或呈短三角状卵形。顶生疏松圆锥花序,长约30厘米;总苞片线形,长约18厘米,宽约2厘米,外面被短柔毛;小花梗直立,被短柔毛;小苞片狭长圆形,长7~20毫米;花萼筒状,长4~8毫米,3裂;花冠筒状,长约1厘米,裂片3,线状长圆形,长约2厘米,先端兜状;唇瓣匙形,长约2.2厘米,内曲;边缘具缺刻,白色,具浅粉红色纵条纹;侧生退化雄蕊1枚,针状,花药的药隔顶端具尾状附属物,花丝纤细扁形,长约1.5厘米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细长,柱头略膨大,先端下陷,具缘毛。肉质蒴果,矩圆形或卵圆形,直径约9毫米,花萼宿存,熟时红色。种子1~5枚,芳香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溪旁及灌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产广西。
形状
干燥根茎呈圆柱状,多分枝,长8~12厘米,径2~3厘米。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,具纵皱,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,形成环节,节间长3~6毫米,根茎下侧有须根痕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淡黄色,皮部占2/3,内皮层明显,维管束星点可见。木部常与皮部分离,色较深。气芳香,味辛辣。
性味
《广西中草药》:"味辛;性温。"
功能主治
《广西中药志》:"温胃,散寒,止痛。治心胃气痛,胃寒冷及伤食吐泻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
备注
本植物的果实(红豆蔻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刷把
- 秋海棠
- 桦叶葡萄根皮
- 小粉
- 麻蕡
- 网脉旋蒴苣苔
- 豆麻
- 了哥王子
- 豇豆壳
- 银鱼
- 小齿锥花
- 雪参
- 青蒜
- 栀子根
- 驴毛
- 萱草根
- 小酒瓶花
- 藕粉
- 华东瘤足蕨
- 白山苔
- 大叶金花草
- 山乌珠叶
- 鸭涎
- 蒙疆苓菊
- 地瓜
- 香木菌桂
- 虎图辣
- 粘人草
- 仰天钟
- 小对叶草
- 苦檀子
- 牛王肺筋草
- 草石蚕
- 海蛤壳
- 僵蚕
- 苦参实
- 鲛鱼
- 琴叶榕
- 青桐翠木
- 山吴萸
- 狮子七
- 四叶草
- 香蕉
- 洋草果
- 竹叶莲
- 宁波溲疏
- 牛胆参
- 八目鳗
- 石龙子
- 羚羊角
- 大薸
- 槠子皮叶
- 泥炭藓
- 牛奶浆根
- 黑面叶
- 山小橘
- 白芥子
- 油茶油
- 芡实
- 留师蜜
- 排骨灵
- 大三叶升麻
- 九头青
- 明党参
- 琼枝
- 斑鸠占
- 蛇鲻
- 水飞蓟
- 大一枝箭
- 栝楼皮
- 黑络丸菌
- 日中花
- 木贼
- 山五味子根
- 竹节人参叶
- 十字苔草
- 獾骨
- 大黄
- 鸭脚蓼
- 红椽木子
- 金背枇杷叶
- 八角莲叶
- 变叶胡椒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留兰香
- 土贝母
- 赤楠
- 夏至草
- 毛黐头婆
- 松笔头
- 霸王根
- 蚕蜕
- 桃儿七果
- 衡州乌药
- 钓兰
- 铁苋
- 蕗蕨
- 射尿(虫另)
- 兔头骨
- 礜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