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良姜
《*辞典》:大良姜
拼音注音
Dà Liánɡ Jiānɡ
别名
山姜、良姜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茎。2~3月采挖根茎,洗净、晒干。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大高良姜,又名:红豆蔻花(《桂海虞衡志》)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状茎粗壮,淡棕红色。叶几无柄;叶片狭长椭圆形,长约40厘米,宽约7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叶缘厚膜质具纤毛,下面被疏毛或无毛,叶舌不明显或呈短三角状卵形。顶生疏松圆锥花序,长约30厘米;总苞片线形,长约18厘米,宽约2厘米,外面被短柔毛;小花梗直立,被短柔毛;小苞片狭长圆形,长7~20毫米;花萼筒状,长4~8毫米,3裂;花冠筒状,长约1厘米,裂片3,线状长圆形,长约2厘米,先端兜状;唇瓣匙形,长约2.2厘米,内曲;边缘具缺刻,白色,具浅粉红色纵条纹;侧生退化雄蕊1枚,针状,花药的药隔顶端具尾状附属物,花丝纤细扁形,长约1.5厘米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细长,柱头略膨大,先端下陷,具缘毛。肉质蒴果,矩圆形或卵圆形,直径约9毫米,花萼宿存,熟时红色。种子1~5枚,芳香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溪旁及灌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产广西。
形状
干燥根茎呈圆柱状,多分枝,长8~12厘米,径2~3厘米。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,具纵皱,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,形成环节,节间长3~6毫米,根茎下侧有须根痕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淡黄色,皮部占2/3,内皮层明显,维管束星点可见。木部常与皮部分离,色较深。气芳香,味辛辣。
性味
《广西中草药》:"味辛;性温。"
功能主治
《广西中药志》:"温胃,散寒,止痛。治心胃气痛,胃寒冷及伤食吐泻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
备注
本植物的果实(红豆蔻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夹竹桃
- 灵芝
- 长瓣马铃苣苔
- 苏木蓝
- 贯众
- 矮脚苦蒿
- 青娘子
- 赤石脂
- 火腿
- 麒麟吐珠
- 牛心果
- 肉桂叶
- 赭石
- 金钗凤尾蕨
- 豆腐皮
- 三果木皮
- 豺肉
- 胖根藤
- 钭叶榕
- 毛大丁草
- 中华绣线梅
- 黄藤叶
- 水蛭
- 地丁
- 甘肃棘豆
- 华千金藤
- 萝藦子
- 鸡嗉子根
- 草石蚕
- 黄蜀葵子
- 挖耳草
- 石榴皮
- 紫茉莉
- 砂仁壳
- 獐骨
- 蘘荷子
- 羊乳
- 白花灯笼
- 窝儿七
- 大麦苗
- 伏牛花
- 脾寒草
- 大头菜子
- 楝叶
- 狨
- 龙船花
- 粉藜
- 椋子木
- 山甘草
- 长柄臭黄荆
- 葛上亭长
- 葛根
- 白冷草
- 海龙
- 青蒿露
- 扭筋草
- 白子菜
- 水稻清乳汁
- 槐耳
- 青风藤
- 蒲桃
- 山胡萝卜
- 画眉草
- 多花野牡丹
- 蚕茧草
- 落葵子
- 牛脂
- 冬珊瑚
- 乌蛇卵
- 铅
- 丛枝蓼
- 罗裙带
- 海豘鱼
- 小报春
- 桃枝
- 黄鳝藤根
- 秋海棠
- 绿萼梅
- 荞麦叶
- 野火绳
- 芸香草
- 雕骨
- 猫肉
- 黄果茄
- 飞蛾树
- 柱果木榄叶
- 阴香皮
- 鳣鱼肝
- 鼠曲草
- 黄鲴鱼
- 蜻蜓兰
- 河豚目
- 独龙
- 冰凉花
- 海鲶
- 驴蹄
- 酸藤木
- 合萌
- 白矾
- 海参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