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良姜
《*辞典》:大良姜
拼音注音
Dà Liánɡ Jiānɡ
别名
山姜、良姜(《广西中草药》)。
出处
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姜科植物大高良姜的根茎。2~3月采挖根茎,洗净、晒干。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大高良姜,又名:红豆蔻花(《桂海虞衡志》)。
多年生草本,高1~2米。根状茎粗壮,淡棕红色。叶几无柄;叶片狭长椭圆形,长约40厘米,宽约7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楔形,叶缘厚膜质具纤毛,下面被疏毛或无毛,叶舌不明显或呈短三角状卵形。顶生疏松圆锥花序,长约30厘米;总苞片线形,长约18厘米,宽约2厘米,外面被短柔毛;小花梗直立,被短柔毛;小苞片狭长圆形,长7~20毫米;花萼筒状,长4~8毫米,3裂;花冠筒状,长约1厘米,裂片3,线状长圆形,长约2厘米,先端兜状;唇瓣匙形,长约2.2厘米,内曲;边缘具缺刻,白色,具浅粉红色纵条纹;侧生退化雄蕊1枚,针状,花药的药隔顶端具尾状附属物,花丝纤细扁形,长约1.5厘米;子房下位,3室,花柱细长,柱头略膨大,先端下陷,具缘毛。肉质蒴果,矩圆形或卵圆形,直径约9毫米,花萼宿存,熟时红色。种子1~5枚,芳香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地溪旁及灌丛中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等地。产广西。
形状
干燥根茎呈圆柱状,多分枝,长8~12厘米,径2~3厘米。表面红棕色或暗紫色,具纵皱,有波浪形的淡黄色叶痕,形成环节,节间长3~6毫米,根茎下侧有须根痕。质坚韧,不易折断,断面纤维性,淡黄色,皮部占2/3,内皮层明显,维管束星点可见。木部常与皮部分离,色较深。气芳香,味辛辣。
性味
《广西中草药》:"味辛;性温。"
功能主治
《广西中药志》:"温胃,散寒,止痛。治心胃气痛,胃寒冷及伤食吐泻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8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
备注
本植物的果实(红豆蔻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密马
- 胡桃壳
- 杉蔓石松
- 伞梗虎耳草
- 柿霜
- 黄山药
- 木鳖子根
- 黄桷树根疙瘩
- 田基黄
- 狭叶海金沙
- 大榆蘑
- 细木通
- 大风艾
- 红蒿枝
- 海决明
- 红花龙胆
- 地花生
- 狮子尾
- 条裂山莴苣
- 黄山梅
- 小叶鼠李
- 莨菪根
- 小筋骨藤
- 射鸡尾
- 胡桃叶
- 甜瓜皮
- 对马耳蕨根
- 大叶藻
- 大桫椤
- 红鸡踢香根
- 大叶樟
- 茅香根
- 血参
- 卵叶寄生
- 槭叶草
- 蔛草
- 山胡萝卜
- 天胡荽
- 梨果仙人掌
- 山黄麻根
- 黄斑龙胆
- 虎骨胶
- 木芙蓉
- 石刁柏
- 烂泥蒿
- 四川红淡叶
- 卷边桩菇
- 石栗
- 石椒草
- 黄稔根
- 胡枝子
- 甜草
- 青竹标根
- 牡丹皮
- 天葵
- 四季春
- 石蟹
- 冷地卫矛
- 东北鼢鼠
- 水枇杷叶
- 鲈鱼
- 秋葡萄
- 蛇王藤
- 大黄树
- 石血
- 狼牙委陵菜
- 肥荚红豆
- 小松藻
- 少花柏拉木
- 木大力王
- 东北延胡索
- 疏叶当归
- 檀根
- 海门冬
- 茴香
- 十大功劳根
- 小通草叶
- 大唇马先蒿
- 枸杞子
- 大肺经草
- 梭子蟹
- 天韭
- 锡矿
- 蛇白蔹
- 四轮草
- 大叶金锦香
- 枸橘刺
- 大叶山桂
- 大地棕根
- 甜茶藤
- 柘木白皮
- 土百部
- 山韭菜
- 豆列当
- 红花岩松
- 大苞寄生
- 花蚊虫
- 络石藤
- 小丁香
- 大马哈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