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鳞毛蕨
《中华本草》:大鳞毛蕨
拼音注音
Dà Lín Máo Jué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广布鳞毛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ryopteris expensa(Presl)Fraser-Jenkins et Jermy[Nephrodium expansum Presl;Dryopteris austriaca(Jacq.)Woyner ex Schinz et Thell.sensu auct.Japon.et Sin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挖出后除去叶及泥砂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约100cm。根茎粗而斜升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浅褐色、阔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禾秆色,有光泽;叶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,先端渐尖,无毛,羽轴被狭的鳞片,纸质,上面绿色,下面淡绿色,三回羽状分裂;一回羽片较短而宽,裂片较大,长圆状卵形,先端渐尖,下部为斜三角形;二回羽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渐尖;末回羽片长圆形,钝头,基部下延具锐牙齿,牙齿顶端锐尖针刺状。孢子囊群圆形;囊群盖圆肾形或马蹄形,一侧弯缺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针、阔叶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台湾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绵马酸(filixic acid) BBB,三环绵马素(trisaspidin),三环低绵马素(tridesaspidin),三环黄绵马酸(triflavaspidic acid),亚甲基双(去甲黄绵马酸)[methylenebis(noffiavaspidic acid)],白绵马素(albaspidin)BB、BA、PA,低绵马素(desaspidin)BB,三环低绵马素(trisdesaspidin)BBB,黄绵马酸(flavaspidic acid)。
药理作用
驱虫作用:感染阔节裂头绦虫的人口服本品提取物3g,可驱除绦虫91%;人口服其绵马素镁盐0.75-1.0g,可驱除绦虫100%。
性味
苦;寒;有毒
功能主治
驱虫。主绦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2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麦醋糟
- 黄花母
- 大黄蜂子
- 黄细辛
- 黄花远志
- 秤杆草
- 老鼠竻
- 黄葵
- 黄蜀葵叶
- 大高良姜
- 当归
- 大青盐
- 牛奶树子
- 丁香
- 黄花参
- 岩春草
- 柠条
- 大一枝箭
- 绿玉树
- 东北桤木
- 金纳香
- 密脉鹅掌柴
- 冬里麻
- 冻绿刺
- 大花柳叶菜
- 天脚板根
- 土藁本
- 土香榧
- 土黄芩
- 复叶耳蕨
- 华东瘤足蕨
- 草蛛
- 树锦鸡儿
- 小漆树
- 大铁扫把
- 血竭
- 苦地丁
- 红毒茴
- 塘虱鱼
- 天脚板
- 大头艾纳香
- 凫羽
- 金背枇杷花
- 东当归
- 南亚新木姜
- 绢毛石花
- 龙珠果
- 老鼠吹箫
- 十两叶
- 豆瓣香
- 木香花
- 熊脂
- 苦甘草
- 腽肭脐
- 硫化铅
- 松树梢
- 臭黄荆叶
- 西藏点地梅
- 地钱
- 蓝玉簪龙胆
- 沙果
- 白花草
- 山黄麻
- 东廧子
- 骨牌蕨
- 光叶巴豆树
- 马槟榔
- 兰竹参
- 蔓草虫豆
- 飞来蓝
- 枣槟榔
- 心不干
- 露珠香茶菜
- 川桂
- 白桂
- 狼尾巴蒿
- 粟糖
- 玉屑
- 花点草
- 对节叶根
- 大九节铃
- 雨久花
- 披针骨牌蕨
- 胡桃壳
- 地血香
- 樟木钻
- 银边吊兰
- 使君子
- 拐芹
- 毛轴碎米蕨
- 香圆子
- 金缕梅
- 鹰骨
- 红花山牵牛
- 九节莲
- 马柳根
- 楤叶悬钩子
- 山蒿
- 小伸筋草
- 小万年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