麻柳果
《中华本草》:麻柳果
拼音注音
Má Liǔ Guǒ
别名
一群鸭、雁鹅群
出处
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桃科植物枫杨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terocarya stenoptera C. D C.[P.ste-roptera C.DC.var.sinensis Graebn]采收和储藏:夏、季果实近成熟时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乔木,高18-30m。树皮黑灰色,深纵裂,幼树具长柔毛和皮孔,叶痕明显。冬芽细长有柄,裸露,被锈褐色毛。髓部薄片状。叶互生,多为偶数羽状复叶,少有奇数羽状复叶,长8-16cm,叶轴两侧有狭翅,小叶10-28枚,长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,长8-12cm,宽2-3cm,先端钝圆或短尖,基部偏斜,边缘有细锯齿,表面有细小的疣状突起,中脉和侧脉腋内有1簇极短的星状毛。葇荑花序,与叶同时开放,花单性,雌雄同株,雄花序单生于去年生的枝腋内,长6-10cm ,下垂,雄花有1苞片和2小苞片,并有1-2枚发育的花被片,雄蕊6-18;雌花序单生新枝顶端,长10-20cm,花序轴密被星状毛和单毛,雌花单生苞腋内,左右各有1个小苞片,花被片4,贴生于子房,子房下位,2枚心皮组成,花柱短,柱头2裂,果序长20-45cm,小坚果长椭圆形,长6-7mm,常有纵脊,两侧有由小苞片发育增大的果翅,条形或阔条形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500m以下的平原溪涧河难滩、阴湿山地杂木林中,喜光,现已广泛栽培于庭园或道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、及陕西、台湾、东北和华北仅有栽培。
形状
性性鉴别 小坚果类卵形,鲜品黄绿色,干品棕褐色,长约6mm,顶端宿存花柱二分叉。果翅2,着生于果实顶端北面,翅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,平行或顶端稍外展,具纵纹。质坚,不易破碎,断面白色。气微清香,味淡。
性味
苦;性温
炮制
炒黄用。
归经
肺经
功能主治
温肺止咳;解毒敛疮。主风寒咳嗽;疮疡肿毒;天泡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2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复方
治疗天疱疮:枫杨嫩叶及果实各一斤,煎水洗澡。忌人口。(《中草药通讯》(2):58~59,1972)
各家论述
1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散寒止咳。2.《中草药通讯》(2): 58一59, 1972:治疗天疱疮:枫杨嫩叶及果实各一斤,煎水洗澡。忌入口。3.《重庆草药》:内服慎用,体弱者少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麻柳果
拼音注音
Má Liǔ Guǒ
别名
一群鸭、雁鹅群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。
出处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为胡桃科植物枫杨的果实。夏季采收。
化学成分
种子含脂肪油。
炮制
炒黄用。
功能主治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散寒止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~8钱。
复方
治疗天疱疮:枫杨嫩叶及果实各一斤,煎水洗操。忌入口。(《中草药通讯》(2):58~59,1979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鹅脚木叶
- 淡竹笋
- 鹅观草
- 黄背草苗
- 扶桑
- 发痧藤
- 发菜
- 峨眉香科
- 鄂豆根
- 威灵仙叶
- 淡竹壳
- 万年青根
- 无花果
- 独脚柑
- 万年青
- 倒心叶桃叶珊瑚
- 二叶舌唇兰
- 峨眉耳蕨
- 乌柳
- 峨参叶
- 淡豆豉
- 滇南千里光
- 乌奴龙胆
- 大叶云实
- 大麻叶佩兰
- 对叶豆
- 大唇香科科
- 大苞甲跖草
- 大九节铃
- 大风子油
- 大黑头草
- 对叶四块瓦
- 大叶狼豆柴叶
- 对叶林根
- 对叶草
- 大果巴戟
- 大果琉璃草
- 鹅首马先蒿
- 大蛇药
- 滇高良姜
- 凤尾蕉叶
- 凤尾贯众
- 凤尾猪鬃草
- 滇瑞香
- 分心木
- 灯台树果
- 栗叶
- 伏毛山豆根
- 峨屏草
- 凤尾铁角蕨
- 乌鸡骟
- 灯笼草
- 滇鸡骨常山
- 乌当归
- 峨眉黄芩
- 滇常山
- 滴水珠
- 鹅肠菜
- 凤尾七
- 淡味当药
- 凤仙根
- 滇丁香
- 鹅血
- 匐地风毛菊
- 灯笼泡
- 万年松
- 鹅掌上黄皮
- 大人血七
- 对叶油麻根
- 戴胜
- 打碗花
- 大夜关门
- 大种半边莲
- 大种鹅儿肠
- 多花胡枝子
- 大铁扫把
- 大一箭球
- 大麻漆
- 大叶千斤拔根
- 定心散
- 大叶楠
- 大叶花椒茎叶
- 当归藤
- 大团囊虫草
- 盐蛇
- 大籽蒿
- 大芒萁
- 乌尼参
- 乌龙摆尾
- 峨嵋耳蕨
- 鹅肠草
- 鹅涎
- 滇白芷
- 杜松实
- 鹅腿骨
- 鹅臎
- 峨参
- 滇崖爬藤
- 滇杠柳
- 滇茵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