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五味子
《中国药典》:南五味子
拼音注音
Nán Wǔ Wèi Zǐ
英文名
FRUCTUS SCHISANDRAE SPHENANTHERAE
来源
本品为木兰科植物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.et Wils.的干燥成熟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,晒干,除去果梗及杂质。
形状
本品呈球形或扁球形,直径4~6mm。表面棕红色至暗棕色,干瘪,皱缩,果肉常紧贴种子上。种子1~2,肾形,表面棕黄色,有光泽,种皮薄而脆。果肉气微,味微酸。
性味
酸、甘,温。
鉴别
取本品粉末 1g,加氯仿20ml,加热回流0.5小时,滤过,滤液蒸干,残渣加氯仿 1ml使溶解,作为供试品溶液。另取南五味子对照药材 1g,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。再取五味子甲素对照品,加氯仿制成每 1ml含 1mg的溶液,作为对照品溶液。照薄层色谱法(附录Ⅵ B)试验,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2μl,分别点于同一硅胶 GF254薄层板上,以石油醚(30~60℃)-甲酸乙酯-甲酸(15:5:1)的上层溶液为展开剂,展开,取出,晾干,置紫外光灯(254nm)下检视。供试品色谱中,在与对照药材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,显相同颜色的斑点。
炮制
[b]南五味子[/b]: 除去杂质。用时捣碎。
[b]醋南五味子[/b]: 取净南五味子,照醋蒸法(附录Ⅱ D)蒸至黑色。用时捣碎。表面棕黑色,干瘪,果肉常紧贴种子上,无黏性。种子表面棕色,无光泽。
归经
归肺、心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
收敛固涩,益气生津,补肾宁心。用于久嗽虚喘,梦遗滑精,遗尿尿频,久泻不止,自汗,盗汗,津伤口渴,短气脉虚,内热消渴,心悸失眠。
用法用量
1.5~6g。
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霉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南五味子
拼音注音
Nán Wǔ Wèi Zǐ
别名
红木香、紫金藤、紫荆皮、盘柱香、内红消、风沙藤、小血藤、长梗南五味子、盘柱南五味子
来源
木兰科南五味子属植物南五味子Kadsura longepedunculata Finet et Gagnep (K. peltigera Rehd. et Wils.),以根、根皮与茎入药。全年可采,晒干。
性味
辛、苦,温。
功能主治
活血理气,祛风活络,消肿止痛。用于溃疡病,胃肠炎,中暑腹痛,月经不调,风湿性关节炎,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2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鲤鱼皮
- 奇蒿
- 南瓜七
- 琴叶榕
- 五叶泡
- 黄花獐牙菜
- 秋葵
- 大金香炉
- 红豆树
- 华山参
- 水麻tiao
- 石莲子
- 土碎补
- 鸭
- 五加果
- 大尾摇
- 引水蕉
- 碎骨红
- 台湾千金藤
- 竹节七
- 二色补血草
- 川楝子
- 荷莲豆菜
- 螺蛳
- 羊胎
- 滇瑞香
- 藜芦
- 红须须
- 迭裂黄堇
- 披散糖荠
- 茄子根
- 扁樱桃
- 树头菜
- 大叶马尾连
- 红大戟
- 竹精
- 台湾牛奶菜
- 甘遂
- 大茶药根
- 西南毛莨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蝙蝠藤
- 鲎肉
- 萱草嫩苗
- 大三叶升麻
- 旋柄茄
- 树韭菜
- 多花景天三七
- 川榛
- 七叶胆
- 黄泡子
- 西藏凤仙花
- 牛脑
- 粘山药
- 金沙草
- 刺榆叶
- 竹鼠子牙
- 滇五味
- 排骨灵
- 指甲兰
- 赤雹
- 苜蓿根
- 赤火绳
- 鸡爪草
- 定心散
- 吉祥草
- 石豇豆
- 剑叶铁角蕨
- 八角莲
- 蜜柑草
- 吴茱萸叶
- 飞天蠄蟧
- 黄唇鱼心
- 地棠花
- 鮧鱼
- 异叶鳞始蕨
- 地浆
- 蔓荆子
- 山马鞭草
- 波缘假瘤蕨
- 天罗水
- 土贝母
- 水八角
- 蓝实
- 白柳
- 黄菀
- 小罗伞
- 草问荆
- 老鸦糊
- 斑蝥
- 黄藁本
- 龙须眼子菜
- 红豆
- 四季素馨花
- 红白二丸
- 蜘蛛蜕壳
- 张公鱼
- 草血竭
- 木莲
- 火秧竻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