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藦苓草
《*辞典》:刺藦苓草
拼音注音
Cì Mò Línɡ Cǎo
别名
刺参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,降扯(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)。
出处
《新医学杂志》9:31,1973
来源
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。6~7月采收。
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,亦同等入药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90厘米。根圆柱形,分枝,外面褐色。茎直立,不分枝,有纵条纹。叶根出,叶片披针形,长10~20厘米,宽1.5~2厘米,边缘具不规则的刺状锯齿。花数朵轮生组成穗状花序;苞片3枚轮生,无柄,边缘具刺状锯齿;花淡紫色,唇形。瘦果,表面具瘤状突起和黑斑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田野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醇式皂甙、甙类。
性味
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性温,味甘微苦。"
②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性平(温),味甘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健胃,催吐,消肿。用于胃痛等症;外用治疮痈肿痛。"
②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单用煎服催吐;茎叶碾末撒布,治化脓创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;大剂量则催吐。外用:研末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叉歧繁缕
- 菜头肾
- 刺黄柏叶
- 草菇
- 蚕茧
- 缠竹黄
- 蛏肉
- 草灵仙
- 糙叶树
- 臭山羊
- 穿破石
- 刺莓果根
- 刺菱
- 刺蒺藜
- 垂丝卫矛果
- 粗灰钉
- 茶花
- 草香附
- 蚕蜕
- 匙叶龙胆
- 草藤乌
- 草豆蔻
- 蛏
- 穿耳菝葜
- 草柏枝
- 蚕茧草
- 刺茶美登木
- 刺蜜
- 刺槐花
- 臭李皮
- 粗梗黄堇
- 粗叶耳草
- 刺黄芩
- 臭茉莉叶
- 臭油果
- 串铃
- 茶油粑
- 草地黄芩
- 苍山黄堇
- 匙叶五加
- 草威灵
- 蝉翼藤
- 草金杉
- 糙叶五加
- 臭菘
- 草蚂蚱莲
- 藏茴香
- 糙叶千里光
- 草蜘蛛
- 茶油
- 莼菜
- 大发表
- 翅柄铁线蕨
- 臭苜蓿根
- 草灵芝
- 刺果苏木
- 土贝母
- 臭梧桐根
- 草石蚕
- 粗糙凤尾蕨
- 臭茉莉
- 称星蛇
- 粗毛蹄盖蕨
- 豉汁
- 粗黄草
- 臭山牛蒡
- 刺葡萄
- 刺参
- 臭牡丹
- 臭黄荆叶
- 粗榧子
- 鹌鹑蛋
- 粗腿羊肚菜
- 叉枝藻
- 叉枝鸦葱
- 臭黄荆
- 和合草
- 黄花仔
- 石灰华
- 蚯蚓
- 蜥蜴
- 淡秋石
- 翻白叶
- 球花党参
- 海松子
- 葫芦茶
- 七里香
- 桉叶
- 饴糖
- 鸡枞
- 砂仁壳
- 节节茶
- 七叶一把伞
- 芭蕉叶
- 鹅肉
- 新塔花
- 蚌花
- 毛葡萄
- 密陀僧
- 蜗牛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