刺藦苓草
《*辞典》:刺藦苓草
拼音注音
Cì Mò Línɡ Cǎo
别名
刺参(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),降扯(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)。
出处
《新医学杂志》9:31,1973
来源
为川续断科植物刺藦苓草的幼嫩全草。6~7月采收。
同属植物水苏叶藦苓草的幼嫩全草,亦同等入药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~90厘米。根圆柱形,分枝,外面褐色。茎直立,不分枝,有纵条纹。叶根出,叶片披针形,长10~20厘米,宽1.5~2厘米,边缘具不规则的刺状锯齿。花数朵轮生组成穗状花序;苞片3枚轮生,无柄,边缘具刺状锯齿;花淡紫色,唇形。瘦果,表面具瘤状突起和黑斑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田野。分布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醇式皂甙、甙类。
性味
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性温,味甘微苦。"
②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性平(温),味甘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:"健胃,催吐,消肿。用于胃痛等症;外用治疮痈肿痛。"
②《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》:"单用煎服催吐;茎叶碾末撒布,治化脓创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钱;大剂量则催吐。外用:研末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楠
- 野鸦椿子
- 北沙参
- 龙胡子
- 神黄豆
- 黄山梅
- 芹花
- 鹄绒毛
- 金猫头
- 锈毛白枪杆
- 鸡内金
- 水朝阳
- 蚂蝗七
- 红孩儿
- 狐狸尾
- 云南铁扁担
- 紫丁香
- 地不容
- 石蒜
- 玳玳花
- 坠桃草
- 地血香
- 百里香
- 柿漆
- 八楞麻
- 东北桤木
- 爬藤榕
- 白鹇
- 野猪蹄
- 海参肠
- 猴闼子
- 通花花
- 上树咳
- 功劳木
- 小败火草
- 九头青
- 多斑紫金牛
- 川楝子
- 山枝根
- 花蚊虫
- 刺叶苏铁
- 三叶莲
- 黄水芋草
- 金鸡尾
- 尿桶弓
- 地石榴花
- 吉林乌头
- 广西九里香根
- 双肾藤
- 半边莲
- 厚朴
- 铃当子
- 华西小石积
- 苦瓜藤
- 霜红藤
- 羊踯躅根
- 牛肋巴
- 大枣
- 膀胱七
- 猩猩花
- 圆节山蚂蝗
- 瓜子金
- 水伤药
- 狗爪樟皮
- 短柄南蛇藤根
- 香蕉根
- 硬飘拂草
- 香蓼
- 水仙花
- 绿玉树
- 菊花根
- 落花生
- 毛蕊花
- 柃木
- 五蕊梅
- 金丝杜仲
- 郁李根
- 马桑寄生
- 大苞寄生
- 乌脚枪
- 石蔓藤
- 轮叶铃子香
- 海红
- 棱枝卫矛
- 刺蜜
- 罗伞树
- 光枝勾儿茶
- 落地荷花
- 绿豆叶
- 芋儿七
- 荷叶
- 空柄假牛肝
- 大叶蛇泡簕
- 樗叶花椒皮
- 刺玫果
- 急性子
- 砂仁壳
- 匐地风毛菊
- 西藏凹乳芹根
- 辣木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