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鮡胆
《中华本草》:藏鮡胆
拼音注音
Cánɡ Zhào Dǎn
别名
巴格里
英文名
Drymoglossum gallbladder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鮡科动物藏鮡的胆囊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ptosternon maculatus (Rogan).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季捕捞。捕后,除去内脏,取胆囊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藏鮡,体延长。体裸露无鳞。侧线不明显,头平扁,眼小,侧上位。吻圆。须4对:鼻须1对且基部呈“V”型;上颌须1对,基部扩大呈“T”型,下颌须2对。口大呈弓形,下位。背鳍I,6棘刺弱。脂鳍低,位于背鳍后方,其长稍超过头;臀鳍I-II,5-6。胸鳍1-11,肉质。腹鳍1-5,圆形,不分支。尾鳍截形。背部和体侧黄绿色或灰绿色,腹部黄白色。体侧有不显着的块状斑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急流水中的石下和石隙间。以环节动物和幼虫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雅鲁藏布江及其邻近的水域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归经
入心、肝二经
功能主治
解毒;消肿;退翳明目。主疮疡肿毒;烫火伤;目生翳障
用法用量
外用:鲜胆汁适量,涂敷及点眼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消炎解毒,明目退翳之功效。主治疮疡热痛,白内障,烧伤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冬菊
- 虫牙药
- 水珠草
- 天麻茎叶
- 红线麻
- 红辣树根
- 中华胡枝子
- 吹云草
- 黄花稔
- 台湾榕
- 山桐子
- 蜣螂
- 赤胫散
- 火炭母
- 菜板
- 草原老鹳草
- 菜豆树
- 藏丁香
- 鸡肫草
- 草血竭
- 虫豆柴
- 蚕蛹
- 蟾蜍肝
- 莿(木冬)
- 蛏壳
- 铜线草
- 刺猬皮
- 草牡丹
- 葱须
- 藏报春
- 草果药
- 草红藤
- 虫豆
- 景天三七根
- 华萝藦
- 菜子七
- 菜蓟
- 地蜂子
- 赤地榆
- 草木灰
- 虫蚁菜
- 蟾皮
- 草乌
- 草本水杨梅
- 蟾舌
- 金线包
- 帽兰
- 蝉蜕
- 草泽泻
- 瞿麦
- 蟾酥
- 倒生根
- 萆薢
- 犁头尖
- 黄龙须
- 蚕砂
- 草绣球
- 草胡椒
- 山海螺
- 川滇桤木
- 茶膏
- 草木王
- 蟾蜍胆
- 草问荆
- 虫莲
- 藏鮡骨
- 蚕豆荚壳
- 水线草
- 萹蓄
- 华泽兰
- 瓜子藤
- 柠檬皮
- 刺天茄
- 箭叶蓼
- 山紫菀
- 薄雪火绒草
- 苋实
- 大鳞毛蕨
- 江珧柱
- 马比木
- 桃奴
- 石灰华
- 三颗针
- 墓头回
- 过山龙
- 滴水珠
- 黄荆子
- 大芒萁
- 鸡眼草
- 大浮萍
- 八月炸
- 风毛菊
- 岗梅
- 青粱米
- 鱼脑石
- 粗棕竹根
- 核桃叶
- 栾华
- 猪屎豆
- 千里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