藏丁香
《中华本草》:藏丁香
拼音注音
Cánɡ Dīnɡ Xiānɡ
别名
石老虎、石参、叶子花、岩五加
出处
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第二十九卷群芳类载有藏丁香,曰:"藏丁香,或云种自西藏来,枝干同滇丁香,叶糙有毛,开花白色有香。"并附有一图。据所描述及观其附图,与当今石丁香相符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茜草科植物石丁香的全株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ymenopogon perasiticus Wall.[Hy-menopogon perasiticus Wall.var.longiflorus How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切碎晒干。
原形态
石丁香 附生多枝小灌木,高常不及1m。枝常扭曲。叶3-4对集生于短缩的枝顶;托叶卵形,长宽6-7mm;叶片纸质,椭圆状卵形至披针形,长8-15cm,宽3.5-5.5cm,先端尖,基部渐狭为长2-3mm的短柄,上面散生短柔毛,下面仅脉上有毛,侧脉16-18对,紧靠叶缘形成边脉。聚伞花序疏散,顶生,3歧分枝;苞片为有长柄的大型叶状;花大,白色;花梗长2-3mm;萼筒倒圆锥状,长3mm,裂片5,线形,长8mm,果时反折;花冠白色,花冠筒长5-7m,裂片5;雄蕊内藏;柱头2裂。蒴果倒圆锥形,长1.5-2.2cm,直径6mm,褐色,被柔毛,有脉纹,室间开裂为2果瓣。种子多,叠生,种皮向二端延伸成尾状。花期6-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中或树干上、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微苦;涩;平
功能主治
强筋壮骨;利湿消肿。主肾虚腰痛;营养不良性水肿;湿疹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狗宝
- 甘遂
- 独叶一枝花
- 泡囊草根
- 粟米草
- 龙须眼子菜
- 狭叶当归
- 狭头橐吾
- 头发七
- 驴骨
- 复羽叶栾树
- 淫羊藿根
- 合欢花
- 红水芋
- 儿茶
- 衣鱼
- 棣棠花
- 见血封喉
- 戴星草
- 三七
- 炙甘草
- 龙江风毛菊
- 小金梅草
- 狗牙根
- 蜂蜜
- 香果树
- 梅叶
- 金棒锤
- 杜父鱼
- 滇白芷果
- 山核桃皮
- 一枝黄花
- 香芋
- 刺黄连
- 白郎花
- 香茶菜根
- 小肺筋草
- 香橼
- 蓟罂粟子
- 僵蚕
- 矩镰荚苜蓿
- 糖茶藨
- 野苦荬菜
- 对叶榕
- 水榆
- 鹅绒藤
- 三爪金龙
- 淡豆豉
- 百灵草
- 风毛菊
- 梗花雀梅藤
- 灯盏细辛
- 心叶风毛菊
- 獭皮毛
- 雪参
- 金丝猴
- 闭鞘姜
- 万寿菊花
- 何首乌
- 地菍根
- 仙人杖
- 香榧草
- 贯众叶溪边蕨
- 密花角蒿
- 角茴香
- 刺蓼
- 石笔海胆
- 台湾泡桐叶
- 赤车使者根
- 灯蛾
- 柳叶亚菊蒿
- 绣线菊叶
- 玉带海雕
- 杠香藤
- 紫玉簪根
- 五叶薯
- 大黄
- 落地生根
- 浮小麦
- 鳝鱼骨
- 刺齿凤尾蕨
- 湖北贝母
- 下冈哇
- 杜鹃
- 松木皮
- 香桂皮
- 虾蟆
- 开口箭
- 野山楂
- 多花八角莲
- 叶上珠
- 小金樱
- 虎皮草
- 变蛋
- 露兜竻蔃
- 狭眼凤尾蕨
- 柳叶卫矛
- 斑鸠菊
- 野兔毛
- 黄花菜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