迎春花叶
《中华本草》:迎春花叶
拼音注音
Yínɡ Chūn Huā Yè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木犀科植物迎春花如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Jasminum nudiflorum Lind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.
原形态
落叶灌木,直立或匍匐,高0.3-5m。小枝四棱形,棱上多少具狭翼。叶对生,三出复叶,小枝基部常具单叶;叶轴具狭翼;叶柄长3-10mm;小叶片卵形、长卵形或椭圆形、狭椭圆形,稀倒卵形,先个端锐尖或钝.具短尖头.基部楔形,叶缘反卷;顶生小叶片较大,长1-3cm,宽0.3-1.1cm,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,侧生小叶片长0.6-2.3cm,宽0.2-1cm,无柄或基部延伸成短柄;单叶为卵形或椭圆形,有时近圆形。花单生于去年生小枝的叶腋,稀生于小枝顶端;苞片小叶状,披针形、卵形或椭圆形;花便长2-3mm;花萼绿色,裂片5-6枚,窄披针形,先端锐尖;花冠黄色,径2-2.5cm,花冠管长0.8-2cm,宽3-6mm,向上渐扩大,裂片5-6枚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0.8-1.3cm,宽3-6mm,先端锐尖或圆钝;雄蕊2,着生于花冠筒内;子房2室。花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灌丛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。各地有栽培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多卷曲皱缩,小叶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圆状卵形,长1-3cm,先端凸尖,边缘有短睫毛,下面无毛,灰绿色。气微香,味微苦、涩。
化学成分
叶中含有毛蕊花甙(verbascoside),金石蚕甙(poliumoside),连翘脂甙(forsythoside)B[1]。
性味
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;利湿;解毒。主感冒发热;小便淋痛;外阴瘙痒;肿毒恶疮;跌打损伤;刀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~20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纲目》:治肿毒恶疮。2.《陕西中草药》:活血散毒,消肿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刀伤出血,无名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迎春花叶
拼音注音
Yínɡ Chūn Huā Yè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木犀科植物迎春花的叶片,5~7月采收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迎春花"条。
化学成分
叶、枝含丁香甙、迎春花甙及迎春花苦味质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味苦涩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肿毒恶疮,跌打损伤,创伤出血。
①《纲目》:"治肿毒恶疮。"
②《陕西中草药》:"活血散毒,消肿止痛。治跌打损伤,刀伤出血,无名肿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。外用:研末调敷。
复方
治肿毒恶疮:迎春花叶阴干研末,酒服二、三钱,汗出便瘥。(《卫生易简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树头菜
- 大乌爪金龙
- 紫葛
- 猫头
- 刺盖草
- 滇白芷
- 角盘兰
- 腰子草
- 车前草
- 硇砂
- 半枫荷叶
- 油鱼
- 白檀
- 假辣蓼
- 油茶叶
- 棉花
- 孔雀尾
- 酸枣根皮
- 对叶四块瓦
- 连翘根
- 西伯利亚青兰
- 地胆草
- 匙叶草
- 草泽泻
- 圆叶锦葵
- 鱼肠草
- 降龙草
- 扁藤叶
- 河鲀鱼
- 梧桐根
- 红花雪莲花
- 草血竭
- 赛莨菪
- 口蘑
- 大籽蒿
- 黑石珠
- 小鱼眼草
- 小花梾木
- 朝鲜当归
- 紫绿草
- 黄花香茶菜
- 黄藁本
- 腐婢根
- 小檗
- 红蒿枝
- 百里香
- 莲子草
- 台湾磨盘草
- 浙江过路黄
- 蕤仁
- 黎辣根
- 杏枝
- 文蛤
- 霸王七
- 光梗丝石竹
- 虎掌草叶
- 竹叶椒
- 大花威灵仙
- 野鸡脑
- 鸱肉
- 大青
- 慈姑叶
- 脆骨风
- 梨枝
- 白牛胆
- 角茴香
- 白猪栗根
- 黄矾
- 药用小阴地蕨
- 黄背草果
- 乌桕
- 黑山蔗
- 秋枫
- 鳑魮鱼
- 蜥蜴
- 小叶密花远志
- 鹬肉
- 对对参
- 竹鼠子牙
- 红花山牵牛
- 玉溪天仙藤
- 榠樝
- 东北溲疏
- 广西过路黄
- 鸢脑
- 羊角藤
- 山黄麻
- 海燕
- 午时花
- 刀灰树
- 糙叶树
- 山辛夷
- 松橄榄
- 马铃薯
- 楤木叶
- 新疆卫矛
- 橙子
- 湖北海棠
- 红轮千里光
- 酸藤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