柿根
《*辞典》:柿根
拼音注音
Shì Gēn
别名
狐柿子根皮(《疡医准绳》),柿子根(《重庆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柿科植物柿的根或根皮。9~10月采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柿蒂"条。
化学成分
根有强心甙、蒽甙、皂甙反应,并含鞣质、淀粉。柿根含3-甲氧基-7-甲基-胡桃叶醌和新柿属素。
性味
《重庆草药》:"味涩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。治血崩,血痢,痔疮。
①《纲目》:"治血崩,血痢,下血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清热凉血。治吐血,痔疮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外用:捣烂炒敷。
复方
①治血痢,红崩:柿子根、红斑鸠窝各二两。第一剂煎水服,第二剂炖内服。(《重庆草药》)
②治蜘蛛背:紫背草、狐柿子根皮。砍烂,糟炒缚之。(《疡医准绳》柿根膏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柿根
拼音注音
Shì Gēn
别名
狐柿子根皮、柿于根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柿科植物柿的根或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Diospyros kaki Thunb.采收和储藏:9-10月采挖,洗净;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大乔木,高达14m。树皮深灰色至灰黑色,长方块状开裂;枝开展,有深棕色皮孔,嫩枝有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8-20mm;叶片卵状椭圆形至倒卵形或近圆形,长5-18cm,宽2.8-9cm,先端渐尖或钝,基部阔楔形,全缘,上面深绿色,主脉生柔毛,下面淡绿色,有短柔毛,沿脉密被褐色绒毛。花杂性,雄花成聚伞花序,雌花单生叶腋;总花梗长约5mm,有微小苞片;花萼下部短筒状,4裂,内面有毛;花冠黄白色,钟形,4裂;雄蕊在雄花中16枚,在两性花中8-16枚,雌花有8枚退化雄蕊;子房上位,8室,花柱自基部分离。浆果形状种种,多为卵圆球形,直径3.5-8cm,橙黄色或鲜黄色,基部有宿存萼片。种子褐色,椭圆形。花期5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多为栽培种。分布于华东、中南及辽宁、河北、山西、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3-甲氧基-7-甲基-胡桃叶醌(3-methoxy-7-methyl-juglone)和新柿醌(neodiospyrin),此外还有强心甙、蒽甙、皂甙反应,并含鞣质、淀粉[1]。
性味
涩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止血。主血崩;血痢;痔疮;蜘蛛背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0-60h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纲目》:治血崩,血痢,下血。2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清热凉血。治吐血,痔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山蒜
- 树火麻
- 桑鳸
- 水八角
- 山芹根
- 山野扁豆
- 柿子
- 桑叶
- 水兰叶
- 山苍子
- 山苏木
- 山茶叶
- 术苗
- 树地瓜根
- 山苏子根
- 山茶根
- 山薄荷
- 柿饼
- 树腰子
- 山菠萝根
- 山鸡蛋
- 山鸢尾
- 山黄瓜
- 杉叶藻
- 杉塔
- 树救主
- 水仙根
- 山莓
- 山藤藤果
- 山麻
- 杉寄生叶
- 水伤药
- 山野芋
- 杉叶
- 柿寄生
- 柿皮
- 树刁
- 梳篦叶
- 水冬瓜
- 水冬瓜根
- 山荆子
- 山药
- 秀丽野海棠
- 山韭
- 扇叶人字果
- 散瘀草
- 山郎木根
- 山香草
- 山高粱
- 杉松
- 树五加
- 桑沥
- 搜山虎
- 杉木根
- 松花
- 栓皮栎
- 桑黄
- 水仙
- 山药藤
- 山陀螺
- 山藤藤秧
- 散尾葵
- 杉木油
- 树头菜根
- 桑芽
- 山茶花
- 山风
- 山黄杨子
- 杉子
- 树头芭蕉
- 山驴骨
- 山麻根
- 手参
- 散血子
- 散血草
- 散血藤
- 桑耳
- 山荷叶
- 山莲藕
- 山蟹
- 山飘儿草
- 搜山黄
- 山黄麻
- 散血飞
- 山蒿
- 山香果
- 桑蠹虫
- 松花粉
- 山铁树
- 桑根
- 桑椹酒
- 山道年蒿
- 山莴苣
- 山马兰
- 散血丹
- 树扁竹
- 山苦草
- 瑞香根
- 山黄麻根
- 山蛩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