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月
《中华本草》:海月
拼音注音
Hǎi Yuè
别名
镜鱼、以下鱼、海镜、膏叶盘、蛎镜、石镜、窗贝、
英文名
clamshell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acuna placenta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退潮后到海滩采捕,取肉,鲜用。
原形态
海月,贝壳近圆形,极扁平,一般壳长100-118mm,高93-110mm。壳质脆薄而半透明,边缘易破碎。左壳微突起,右壳较平。壳表面白色,壳顶微紫色。放射肋肮心生长线均极细密,近腹缘的生长线略呈鳞片状,壳内面白色,具云母光泽。铰合部大,右壳具有2枚长度不等的铰合齿,呈“八”字形排列,左壳相应的部位形成2条凹槽,内有韧带紫黑色。闭壳肌1个,圆形,位于壳中央。足退化成指状,无足丝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潮间带中低潮区至20余米水深的沙质或泥沙质海滩的表面,左壳向上,右壳朝下。壳表常沾有泥沙或藤壶、苔藓虫及藻类等附着物。产卵期在5-7月。资源分布: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经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消食化痰,调中利膈。主痰结食积;黄疸;消渴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各家论述
1. 崔禹锡《食经》:主利大小肠,除关格,黄疸,消渴。2.《食疗本草》:主消痰,以生椒酱调和食之良。能消诸食,使人易饥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海月
拼音注音
Hǎi Yuè
别名
镜鱼(《临海异物志》),以下鱼(《食疗本草》),海镜、膏叶盘(《岭表录异》),蛎镜(《闽中海错疏》),石镜(《海南志》),窗贝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。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不等蛤科动物海月的肉。全年均有。退潮时,到海滩上捕取。
原形态
贝壳2片,圆形而扁平,壳质薄,透明,边缘很易破碎。左右两壳不等,左壳较凸,右壳较平。壳面放射肋及同心的生长纹都极细密,近腹缘的生长纹略呈鳞片状。壳表面白色,顶部微紫色。壳内面亦白色,具云母样光泽。铰合部大,右壳具有2枚长度不等的齿尖,作"∧"字形排列,左壳相应的部位,形成2条凹陷,上有紫黑色的韧带。闭壳肌1个,闭壳肌痕圆形,位于壳的中央。足部退化成指状。
生活于暖海潮间带中下区及浅海沙质或泥沙质的海滩表面。右壳朝下,左壳向上。
生境分布
分布东南沿海。
性味
甘,平。
①崔禹锡《食经》:"味辛,太冷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辛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崔禹锡《食经》:"主利大小肠,除关格,黄疸,消渴。"
②《食疗本草》:"主消痰,以生椒酱调和食之良。能消诸食,使人易饥。"
备注
本动物的壳(海月亮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代赭石
- 芝麻菜
- 四叶七
- 豆麻
- 四时青
- 九香虫
- 花花草
- 猫皮毛
- 龟胶
- 蚂蚁上树
- 花血藤
- 青鱼
- 水榆果
- 鲮鱼
- 山香果
- 荔枝核
- 星色草
- 芋
- 大发散
- 小金钱草
- 五指山参
- 亚香棒虫草
- 毛女贞
- 神香草
- 葫芦藓
- 催产草
- 山芭蕉子
- 山羊耳
- 芦荟叶
- 火焰草
- 火秧竻叶
- 萝卜防己
- 山慈菇叶
- 沙果
- 山甘草根
- 米团花
- 喜鹊肉
- 山地豆
- 龙鳞草
- 薅田藨
- 青箭
- 山胡椒叶
- 老枪谷根
- 鲎胆
- 红花锦鸡儿
- 石荠宁
- 夏丸
- 小乌泡根
- 娑罗子
- 泽珍珠菜
- 虎图辣
- 桑蠹虫
- 白鬼笔
- 四孢蘑菇
- 草原老鹳草
- 山橿根
- 裸柱菊
- 拐棍竹
- 红紫珠
- 槐米
- 绿豆衣
- 山扁豆子
- 慕荷
- 大麻叶佩兰
- 裂序楼梯草
- 马鞭草
- 山苍子叶
- 海非菜籽
- 箭杆杨
- 小果卫矛
- 红果冬青根
- 行夜
- 火焰兰
- 水田碎米荠
- 田葱
- 大花细辛
- 大金香炉
- 商陆叶
- 西伯利亚青兰
- 楮头红
- 红刺藤
- 大金发藓
- 续断
- 榅桲
- 川白苞芹
- 毛八角枫
- 包谷火焰包
- 大头狗
- 禾叶风毛菊
- 獐耳细辛
- 毛稔根
- 凤尾猪鬃草
- 天葵子
- 大蝎子草
- 帕梯果
- 小贯众
- 小乌泡
- 小儿腹痛草
- 杏叶
- 菩提树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