涩梨叶
《中华本草》:涩梨叶
拼音注音
Sè Lí Yè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台湾林檎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alus doumeri(Bois)Chev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接取细枝及叶,扎成把,晒干。
原形态
台湾林檎,乔木,高达15m。嫩枝被长柔毛,老枝暗灰褐色或紫褐色,无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.5-3cm;托叶膜质,线状披针形,早落;叶片长椭圆形至卵状披针形,长9-15cm,宽4-6.5cm,边缘有不整齐尖锐锯齿,嫩时两面有白色绒毛,成熟时脱落。花两性;花序近似伞形,有花4-5朵,花梗长1.5-3cm,有白色绒毛;花黄白色,直径2.5-3cm;萼筒倒钟形,外面有绒毛;萼片卵状披针形,全缘,内面密被白色绒毛;花瓣5,卵形,基部具短爪;雄蕊约30,花药黄色;花柱4-5,基部有长绒毛,较雄蕊长,柱头半圆形。梨果球形,直径4-5.5cm,黄红色,宿萼有短筒,萼片反折,先端隆起,果心分离,外面有红点;果梗长1-3cm。花、果期夏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生活费拔1000-2000m的阔叶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产台湾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本品嫩枝为圆柱形,表面被黄白以长柔毛,有点状皮孔。单叶互生,叶片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,长7-14cm,宽3-7.5cm,顶端渐尖或急尖,基部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锯齿;上表面棕黄至棕绿色,有光泽,下表面色较浅。嫩叶两面均有黄白色柔毛,老叶无毛或仅叶脉上有毛。侧脉8-12对,主脉上面平坦或微凹下,下面凸起。质稍脆。气微,味微苦。
性味
味微苦;微甘;性平
功能主治
祛暑化湿;开胃消积。主暑湿厌食;食积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泡茶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沙果
- 过江龙
- 溲疏
- 珊瑚藻
- 水葱
- 水蕨
- 水贯众
- 水金凤
- 水韩信草
- 水马齿苋
- 沙前胡
- 沙漏芦
- 沙糖木
- 沙苑子
- 熟地黄
- 野苦梨根
- 水麦冬
- 水葫芦苗
- 水黄杨木
- 水龙胆草根
- 沙柳
- 沙梨
- 沙漠嘎
- 沙芥
- 涩梨
- 湿生扁蕾
- 狮子七
- 珊瑚
- 畲山羊奶子
- 水蛇
- 水蜈蚣
- 水鬼蕉
- 水麻
- 沙前胡子
- 沙地娃儿藤
- 沙生风毛菊
- 沙糖根
- 涩草
- 湿鼠曲草
- 生姜皮
- 生等[藏药名]
- 省沽油
- 栝楼皮
- 沙蓬
- 疏叶当归
- 水豆瓣
- 水银
- 水香柴
- 水鬼蕉叶
- 水龙胆草
- 沙枣胶
- 狮子尾
- 珊瑚草花
- 生姜
- 生姜汁
- 省沽油根
- 水蛇皮
- 沙参
- 沙红柳
- 沙茴香
- 深山不出头
- 深山酢浆草
- 深红龙胆
- 深裂黄草乌
- 珊瑚冬青
- 珊瑚草
- 疏松卷柏
- 瘦风轮
- 苏铁花
- 石燕
- 石腊红
- 硕苞蔷薇
- 穗花蛇菰
- 蓍实
- 石斑鱼
- 碎密花
- 换锦花
- 蒴藋
- 蒴藋赤子
- 砂漏芦根
- 石油菜
- 华罂粟
- 石上莲
- 旱金莲
- 睡莲
- 寒莓根
- 旱前胡
- 菘菜子
- 石上开花
- 砂仁花
- 睡菜根
- 石龙刍根
- 石灰华
- 华东阴地蕨
- 护耳草
- 蒒实
- 化气兰
- 石岩鸡
- 菘菜
- 石上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