鹈鹕脂油
《中华本草》:鹈鹕脂油
拼音注音
Tí Hú Zhī Yóu
英文名
Pelican fat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;《纲目》:鹈鹕,剥取其脂,熬化掠取,就以其嗉盛之,则不渗漏,他物即透走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鹈鹕科动物斑嘴鹈鹕的脂肪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elecanus roseus Gmelin采收和储藏:取得脂肪后,熬化放冷置于鹈鹕喉囊中保存。
原形态
斑嘴鹈鹕,大型鸟类,体长约1.5m。嘴长而宽大,浅红黄色中带有蓝黑色斑点嘴下有一大暗紫色的囊。头、颈白色,枕有偻红色羽冠,后颈有1条长的粉红色翎领。上背、肩羽以及翅上的三级飞羽和中小覆羽等均淡黄褐色。肩、上背较浅,羽缘白或褐色;翼大而阔,第5枚次级飞羽缺如;初级和次级飞羽、初级覆羽黑褐色,初级飞羽较深;下背、腰白而沾些淡红色。尾羽银灰色,尖端苍白,羽干末端黑褐色,基部浅黄色。胸腹白色,胸羽成矛状;胁、腋羽和尾下覆羽与腰同色。虹膜淡红黄色;眼脸及眼周橙黄色;眼先青铅色。脚棕黑色,4趾间有全蹼相连,爪角黄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在沿海沼河川地带。性喜群居和游泳。以鱼为主要食料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河北以南的东部地区。
性味
味咸;性温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拔毒;通络。主痈肿;行痹;耳聋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绵裹塞耳。
复方
治耳聋: 淘鹅油半匙,磁石一小豆,麝香少许和匀,以绵裹成挺子塞耳中,口含生铁少许,用三、五次即有效。 (《青囊杂纂》)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淘鹅油性走,能引诸药透入病所拔毒,故能治耳聋、痹、肿毒诸病。《纲目》:涂痈肿,治风痹, 透经络,通耳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鹈鹕脂油
拼音注音
Tí Hú Zhī Yóu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鹈鹕科动物斑嘴鹈鹕的脂肪所熬之油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鹈鹕嘴"条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咸,温,滑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涂痈肿,治风痹,透经络,通耳聋。"
复方
治耳聋:淘鹅油半匙,磁石一小豆,麝香少许。和匀,以绵裹成挺子塞耳中,口含生铁少许,用三、五次即有效。(《青囊杂纂》)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"淘鹅油性走,能引诸药透入病所拔毒,故能治耳聋、痹、肿毒诸病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篦子草
- 苦菜花子
- 庵闾
- 款冬花
- 蚌兰花
- 苦壶卢
- 苦葛花
- 薄雪火绒草
- 葵花大蓟
- 苦苣
- 金腰
- 青棉花藤叶
- 苦楝花
- 鸡脑
- 骑马参
- 苦荞头
- 轻粉
- 苦杏仁
- 青礞石
- 青棉花藤根
- 荸荠
- 铅粉
- 青榨槭
- 榼藤子
- 青竹蛇
- 鼍肉
- 苦芺
- 霸王鞭
- 苦檀子
- 苦茄
- 鞭打绣球
- 铁扫帚
- 黔桂醉魂藤
- 铜罗伞
- 霸王七
- 苦天茄叶
- 铁
- 饱饭花
- 糠油
- 铁蚂蟥
- 豹子眼睛花
- 苦地胆
- 苦丁茶
- 铁扇子
- 苦葛根
- 苦白蜡
- 山桂花
- 豹肉
- 青蒿露
- 青娘子
- 苦石莲
- 鳖头
- 青通草
- 铁马鞭
- 薄荷素油
- 芭蕉油
- 苦壶卢花
- 尖山橙
- 铁皮石斛
- 鳖甲胶
- 荜茇
- 羊七莲
- 钩石斛
- 铁树叶
- 龙胆
- 篦梳剑
- 芭蕉花
- 蚌壳草根
- 苦瓜藤
- 棵麻
- 鸊鷉
- 蓖麻
- 苦刺
- 空心莲子草
- 贝子
- 苦芥
- 柯榔木
- 栲栗
- 芭茅
- 鼻烟
- 苦蘵
- 苦菜
- 苦木叶
- 榼藤
- 苦竹茹
- 薄荷脑
- 苦竹沥
- 苦白蹄
- 蚌泪
- 四脚蛇
- 补骨脂
- 苦檀叶
- 苞叶木
- 蓖麻油
- 苦瓜叶
- 苦竹根
- 枯萝卜
- 蓖麻蚕
- 逼血雷
- 苦蘵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