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儿芹果
《中华本草》:鸭儿芹果
拼音注音
Yā ér Qín Guǒ
英文名
Fruit of Japanese Cryptotaenia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伞形科植物鸭儿芹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ryptotaenia japonica Hassk.采收和储藏:7-10月采收成熟的果序,除去杂质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全株无毛。主根短,侧根多数,细长。茎光滑,具叉状分枝。基生叶及茎下部叶有长5-20cm的叶柄,叶鞘边缘膜质;叶轮廓三角形至广卵形,长2-14cm,宽3-17cm。通常为3小叶,中间小叶片鞭状倒卵形,先端有短尖,基部楔形,两侧小叶片斜倒卵形至长卵形,近无柄,小叶片边缘均有不规则的尖锐重锯齿,有时2-3浅裂;最上部的叶近无柄;小叶片卵状披针形至窄披针形,边缘有锯齿。复伞形花序呈疏松的圆锥状,花序梗不等长,总苞片及小总苞片均为1-3,线形或钻形,伞辐2-3;小伞形花序有花2-4,萼齿细小,三角形;花瓣白色,倒卵形,顶端有内折的小舌片;花柱基圆锥形,花柱短,直立。分生果线状长圆形。长4-6mm,宽2-2.5,合生面略收缩,胚乳腹面近平直,每棱槽内有油管1-3,合生面油管4。花期4-5月,果期6-10月。
性味
味辛;性温
归经
归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消积顺气。主食积腹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;或研末。
复方
治食积:鸭儿芹果二至三钱,地骷髅(结籽后的萝卜枯根)二斤,煎水当茶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鸭儿芹果
拼音注音
Yā ér Qín Guǒ
出处
《广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伞形科植物鸭儿芹的果实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鸭儿芹"条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消积顺气。治食积。
复方
治食积:鸭儿芹果二至三饯,地骷髅(结籽后的萝卜枯根)二斤,煎水当茶饮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檀香油
- 猪蓼子草
- 含羞草根
- 野兔脑
- 针叶火绒草
- 银叶树
- 荆芥
- 瓦韦
- 黄花地桃花
- 斩龙剑
- 珍珠风子
- 鲱鱼
- 雪乌
- 蛇退
- 笔管榕
- 石青菜
- 蛇接骨
- 猪蹄
- 牛奶菜
- 望江南子
- 望江青
- 仙顶梨
- 泽藓
- 鰕虎鱼
- 木槿
- 棕叶七
- 樟梨子
- 辐射石豆兰
- 鸡嗉子根
- 雄鸡口涎
- 斩龙草
- 蓬莱草
- 鹅不食草
- 紫金龙
- 牛脑
- 鹅掌揪根
- 安徽刺黄柏
- 夜花藤
- 鲦鱼
- 东风菜根
- 风箱树
- 南蛇藤果
- 稻草
- 酸水草
- 漆树根
- 旱前胡
- 蟋蟀
- 绣线菊
- 散血莲
- 蜥蜴
- 棕竹根
- 圆萼刺参
- 麦撇花藤
- 土牡蛎
- 龙血树
- 六道木
- 马皮
- 扶芳藤
- 草血竭
- 大皂角
- 昆布
- 救必应
- 火索麻
- 侧耳
- 建兰叶
- 蒲葵
- 粉萆薢
- 小九节铃
- 橙皮
- 蛇疙瘩
- 山羊角
- 紫草
- 树茭瓜果
- 狗骨
- 博落回
- 高粱根
- 桦树液
- 木槿根
- 猫骨
- 黄花香
- 红孩儿
- 刷把草
- 木半夏根
- 石柑子
- 椰子油
- 了哥王根
- 花蕊石
- 梓白皮
- 虎斑游蛇
- 铜棒锤
- 獾油
- 蛤蜊粉
- 萆薢
- 南方六道木
- 新疆一支蒿
- 马比木
- 地肤子
- 金刚刺
- 鸡血七
- 大接骨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