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绿藤
《中华本草》:大绿藤
拼音注音
Dà Lǜ Ténɡ
别名
痧症药。
英文名
Stem of Shinygreen Creeper
出处
出自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葡萄科植物光叶白粉藤的根或藤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issus glaberrima Planch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鲜用呀晒干。
原形态
光叶白粉藤 草质藤本。枝细长,横切面为钝四角形,小枝纤细,均有条纹,通常茎、枝被白粉,干时不在节上脱离;卷须细长,2叉状,与叶对生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3cm;托叶膜质,近圆形;叶片膜质,心状三角形或狭三角形,长6-11cm,宽2-4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截平或浅心形,边缘有疏离的小锯齿,两面无毛,干时灰绿色。伞形花序长2.5-3.5cm;与叶对生,由数个小聚伞花序组成;总花梗长1-2cm;花梗长2.5-5mm,结果时伸长;花萼杯状,先端截平,宽约2mm;花瓣三角状长圆形,长约2mm,急尖;雄蕊4;花盘杯状,4浅裂;子房扁卵形或扁圆形,有短而钝的花柱。浆果小,倒卵状,长约5mm,宽约4mm。花期5-7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密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接骨;止痛。主骨折;痧气腹痛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绿藤
拼音注音
Dà Lǜ Ténɡ
来源
葡萄科大绿藤Parthenocissus laetevirens Rehd.,以藤入药。
生境分布
云南、贵州、湖南。
性味
辛,温。
功能主治
舒筋活络,消肿散瘀,接骨。主治跌打损伤,骨折,风湿性关节炎,腰肌劳损,四肢痹痛。
用法用量
1~2两,泡酒服。外用鲜品捣烂包敷或研粉调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大绿藤
拼音注音
Dà Lǜ Ténɡ
出处
《云南思茅中草药选》
来源
为葡萄科植物大绿藤的茎藤。全年可采,鲜用或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木质藤本。茎带绿色,卷须与叶对生,有5~8条细长分枝,末端吸盘常为黑色肥厚的一弯钩。掌状复叶互生,小叶5,倒卵形或椭圆形,长5~8厘米,宽2~4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边缘中部以上有疏锯齿,下面无毛或脉上有短柔毛。聚伞花序排成圆锥状,生于叶腋;花萼浅盘状,全缘;花瓣5,长卵形;雄蕊5;花柱圆柱形,子房2室。浆果小,圆球形。
生境分布
生于沟边林下潮湿处,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。
性味
麻,温。
功能主治
舒筋活络,消肿散瘀,接骨。治跌打损伤,骨折,风湿性关节炎,腰肌劳损,四肢痹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泡酒,1~2两。外用:捣敷或研粉调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小被单草
- 心叶党参
- 新疆香堇
- 小萹蓄
- 大树甘草
- 五香草
- 大果巴戟
- 小连翘
- 小草乌
- 大羽藓
- 大石韦
- 小蓟
- 小鱼仙草
- 旋覆花根
- 新疆芍药
- 小麦苗
- 大沙叶
- 小黑菇
- 小蓝花地丁
- 心叶野海棠
- 大桫椤
- 新疆延胡索
- 小铜锤
- 旋鸡尾
- 悬钩茎
- 旋覆花
- 大脚菇
- 小金牛草
- 大苞叶千斤拔
- 黑沙蒿子
- 大母猪藤
- 心叶秋海棠
- 小飞蓬
- 小黄鼠狼
- 大报春花
- 大花剪秋罗
- 小金发藓
- 大树三台
- 小过江龙
- 悬钩根
- 心不干
- 大腹皮
- 大独叶草
- 旋蒴苣苔
- 斑鸠木
- 大山豆
- 禾秆蹄盖蕨
- 大火草根
- 小黄素馨
- 大红花点地梅
- 大羊角瓢
- 小黑牛
- 大对经草
- 大羽铁角蕨
- 大狗尾草
- 大细辛
- 大芒萁
- 大苞寄生
- 旋复花根
- 大草蔻
- 大花活血丹
- 大巢菜
- 大树跌打
- 大草乌
- 大肺经草
- 大泡通皮
- 大荃麻
- 紫弹树叶
- 大白顶草
- 大画眉草
- 大山芝麻
- 斜叶榕
- 大籽蒿
- 大独脚金
- 大薸
- 小黄皮
- 新疆藜芦
- 大花卫矛
- 大果臭椿皮
- 心胆草
- 大榆蘑
- 大果琉璃草
- 大粘药
- 大红菇
- 小血藤叶
- 大树皮
- 大皮消
- 大白药
- 序梗女贞
- 大花威灵仙
- 新疆卫矛
- 大膜盖蕨
- 小通草叶
- 新木姜子
- 大泡通叶
- 小贯众
- 小金樱
- 小鹭鸶兰
- 小黑药
- 旋柄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