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排草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排草
拼音注音
Dà Yè Pái Cǎo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报春花科植物大叶过路黄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ysimachia fordiana Oliv.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粗短,发出多数纤维状根,茎通常簇生,直立,肥厚多汁,高30-50cm,圆柱状,散布稀疏黑色腺点,通常不分枝。叶对生,茎端的2对间距短,常近轮生状;具短柄或近无柄,中部叶柄长6-20mm;叶片椭圆形,阔椭圆形以至菱状卵圆形,长6-18cm,宽3-10(-12.5)cm,先端锐尖或短渐尖,基部阔楔形,上面深绿色,下面粉绿色,无毛,两面密布黑色腺点,侧脉4-6对,在下面稍隆起,网脉纤细,不明显;近茎基部的1-2对叶退化呈鳞片状。花序为顶生缩短成近头状的总状花序;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,长1-1.5cm,密布黑色腺点;花梗极短或花序下部的长达6mm;花萼长6-12mm,5分裂近达基部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宽2-3.5mm,密布黑色腺点;花冠黄色,长1.2-1.9cm,基部合生部分长4-5mm,5裂,裂片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钝或稍尖,有黑色腺点;雄蕊5,花丝下部生成高约3mm的筒,分离部分长3-4mm;花药卵形;子房卵珠形,花柱长约7mm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3-4(-5)mm,常有黑色腺点。花期5月,果期7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密林中和山谷溪边湿地,垂直分布上限可达海拔800m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和云南等地。
性味
淡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消肿解毒。主黄疸;浮肿;泄泻;跌打损伤;疾病;疖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防风叶
- 三角草
- 大飞扬
- 大刺儿菜
- 大叶樱叶
- 大苞叶千斤拔
- 蜀葵根
- 风气草
- 多齿蹄盖蕨
- 杠香藤
- 苍条鱼鳖
- 脱力草
- 山羊肝
- 南酸枣
- 上树咳
- 野猪脂
- 九仙草
- 大三叶升麻
- 石参
- 牛奶菜
- 大四块瓦
- 红葱
- 鸡头
- 乳白香青
- 风花菜
- 大夜关门根
- 大叶贯众
- 大白药
- 千金花
- 断血流
- 大砂仁
- 大乌泡根
- 枸骨子
- 单根木叶
- 草灵仙
- 大叶鸡菊花
- 车桑仔叶
- 大叶金花草
- 大叶仙茅
- 大叶狼豆柴
- 大透骨消
- 胡麻花
- 大田基黄
- 大叶钩藤根
- 东方狗脊
- 倒罐子根
- 粟米
- 地肤苗
- 大粘药
- 丁香罗勒
- 大板山蚤缀
- 芜菁
- 虾子草
- 冬葵果
- 地锦草
- 大叶桉叶
- 亚乎奴
- 马鞍藤根
- 白侧耳
- 仙鹤草
- 地绵绵
- 飞天蠄蟧
- 笑靥花
- 山桂皮
- 蠵龟筒
- 糠油
- 梧桐
- 大血藤
- 伸筋藤
- 鸨油
- 小叶眼树莲
- 吊灯花叶
- 断板龟
- 东北堇菜
- 零陵香
- 地皮风
- 西藏凹乳芹根
- 大青
- 大青根
- 单花山竹子
- 地梭罗
- 齿瓣石豆兰
- 大叶黄杨叶
- 东野菰
- 香港四照花
- 香圆子
- 交连假瘤蕨
- 大二郎箭
- 小叶爱楠
- 天香炉
- 闽粤千里光
- 虾筏草
- 燕子尾
- 吊罗果
- 小叶三点金
- 鱼胆草
- 大山芝麻
- 倒挂牛
- 马牙贯众
- 羊奶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