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钩藤
《*辞典》:大叶钩藤
拼音注音
Dà Yè Gōu Ténɡ
别名
大钩丁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双钩藤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出处
《广西药植名录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的带钩茎枝。秋、冬季采集,切段,晒干.
原形态
攀援状大藤本,高12~15米。小枝压扁,有褐色疏粗毛,每一节上有双钩,钩幼时亦有疏粗毛。叶革质,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10~16厘米,宽6~12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。圆形或心形,上面近光滑,下面有褐黄色粗毛;托叶2裂。头状花序圆球形,单生叶腋,开花时径4~4.5厘米,花序柄长3.5~6.5厘米,有褐黄色粗毛;花淡黄色,长约1.6厘米,萼管长,5裂;花冠管状漏斗形,5裂。裂片覆瓦状排列;雄蕊5;子房下位,纺锤形,2室。蒴果有长柄,纺锤形,长1~1.5厦米,有粗毛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灌木林或杂木林中。分布云南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化学成分
含钩藤碱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甘苦,凉。"
功能主治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清热平肝,熄风镇惊。治抽搐,高血压,神经性头痛,骨髓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(不宜久煎)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柠条根
- 寻骨风
- 六月雪叶
- 托里贝母
- 山柑算盘子
- 韭菜
- 桂子
- 野樱桃
- 山楂
- 黄花参
- 小獐毛
- 毛蜂斗草
- 通泉草
- 类梧桐
- 满山白
- 带叶报春花
- 地绵绵
- 爬藤榕
- 地柏
- 湖北麦冬
- 老鸦胆叶
- 红花点地梅
- 白猪鼻孔
- 旱水仙根
- 梨木皮
- 毛千屈菜
- 竹节参
- 黄柏
- 黄花小二仙草
- 圣罗勒
- 海萝
- 大黑头草
- 鹤顶兰
- 白叶藤
- 黄三七
- 空心柳
- 茨黄连
- 百解马兜铃
- 白杨枝
- 毛莸
- 蘽根
- 毛轴莎草
- 臭油果
- 白柳
- 带鱼
- 水龙胆草根
- 牛角瓜
- 白背小报春
- 土荆皮
- 泡桐
- 金线兰
- 厚皮香花
- 单头紫菀
- 厚朴花
- 苕叶细辛
- 红粘谷
- 桐木
- 臭冷杉
- 五叶木通
- 红杉皮
- 野黄麻
- 破叶莲
- 槐白皮
- 管仲
- 石松子
- 蛤蒌
- 山肉桂
- 禾叶墨斛
- 密马
- 栾华
- 薄荷油
- 油柑虫节
- 楤叶悬钩子
- 虫牙药
- 藏三七
- 松叶防风叶
- 南天竹根
- 小团叶根
- 红蒂蛇
- 铧尖草
- 火焰兰
- 盐麸木花
- 单鞭
- 槐米
- 马刀肉
- 柿根
- 灰叶南蛇藤
- 紫筒草根
- 树萝卜
- 鲮鲤
- 柿
- 熊脑
- 藿香根
- 麦瓶草种子
- 野辣蓼
- 山楂叶
- 草胡椒
- 灰锤
- 海鹞鱼胆
- 柳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