鹿肾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鹿肾
拼音注音
Lù Shèn
别名
鹿鞭、鹿冲
来源
为鹿的阴茎及睾丸部分。将鹿的阴部割下后除去残肉及油脂风干而成。
性味
甘,平。
功能主治
补肾壮阳、下乳。用于肾虚,性神经衰弱,遗精,滑精,乳汁不足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多入丸剂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鹿肾
拼音注音
Lù Shèn
别名
鹿茎筋(《千金·食治》),鹿鞭、鹿阴茎(《医林纂要》),鹿冲(《四川中药材生产技术》),鹿冲肾(《四川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性的外生殖器。宰鹿后,割取阴茎及睾丸,除净残肉及油脂,固定于木板上风干。
生境分布
产东北、河北、青海、甘肃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呈长条状。马鹿肾长45~60厘米,直径4~5厘米,梅花鹿肾长约15厘米,直径3~4厘米;表面棕色,有纵行的皱沟,顶端有一丛棕色的毛。中部有睾丸二枚,椭圆形,略扁。质坚韧;气微腥。以粗壮、条长。无残肉及油脂者为佳。
性味
甘咸,温。
①《别录》:"平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甘咸,热。"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咸辛,无毒。"
炮制
鹿肾片:将鹿肾洗净,温水浸润,切片,晒干或烘干。鹿肾粉:将鹿肾片入炒热的砂子中,并同炒至松泡,取出碾粉。
归经
《四川中药志》:"入肝、肾、膀胱三经。"
功能主治
补肾,壮阳,益精。治劳损,腰膝酸痛,肾虚耳聋,耳鸣,阳痿,宫冷不孕。
①《别录》:"主补肾气。"
②《千金·食治》:"主劳损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补中,安五藏,壮阳气,作酒及煮粥服。"
④《日用本草》:"补腰脊。"
⑤《河北药材》:"补肾益精,活血催乳。"
⑥《四川中药志》:"治阳萎,肾虚耳呜,妇人子宫寒冷,久不受孕,慢性睾丸发炎。’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5钱:煮食、熬膏或入丸、散。
复方
①治五劳七伤,阳气衰弱,益气力:鹿肾一对(去脂膜,细切),肉苁蓉二两(酒浸一宿,刮去皱皮,切),粳米二合。先以水二大盏,煮米作粥,欲熟,下鹿肾、苁蓉、葱白、盐、椒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鹿肾粥)
②治肾气损虚,耳聋:鹿肾一对(去脂膜,切),粳米二合。于豉汁中相和,煮作粥,入五味,如法调和,空腹食之;作羹及入酒并得,食之。(《圣惠方》鹿肾粥)
③治阳事不举:鹿肾、枸杞、菟丝子、巴戟、狗肾,为丸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④治妇人血虚,淋带,腰膝酸痛,不能受孕者:鹿肾熬胶,与阿胶撺入服之。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樱桃核
- 洋白蜡树
- 原蚕沙
- 圆叶锦葵
- 圆柏叶
- 岩黄连
- 延胡索
- 榆枝
- 印度菩提树皮
- 三尖杉
- 异木患
- 菱
- 滇鸡骨常山
- 裂叶崖角藤
- 宽穗兔耳风
- 云雾七
- 叶下红
- 夜交藤
- 摇钱树
- 元宝草
- 圆柏
- 圆节山蚂蝗
- 岩白菜
- 岩笋
- 崖姜
- 崖棕根
- 杨栌耳
- 榆白皮
- 樱桃
- 亚泵礴
- 夜来香
- 岩参
- 岩松
- 岩檀香
- 岩石松
- 异叶鳞始蕨
- 异株百里香
- 油杉
- 叶底红
- 夜香牛
- 岩凤尾蕨
- 崖松
- 晕药
- 榅桲皮
- 樱桃叶
- 樱桃水
- 兖州卷柏
- 岩茴香
- 异野芝麻
- 椰子皮
- 樱额
- 亚香棒虫草
- 余甘子
- 圆叶千金藤
- 圆叶南蛇藤根
- 圆叶茅膏菜
- 岩春草
- 岩枇杷
- 岩梭
- 岩白菜素
- 岩葱
- 岩败酱
- 甲鱼头
- 榆拟层孔菌
- 异穗卷柏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亚罗椿
- 伊贝母
- 圆萼刺参
- 岩山枝
- 杨翠木
- 椰根
- 叶底珠
- 岩石羊
- 圆叶娃儿藤
- 樱桃枝
- 亚婆潮
- 宜梧
- 五托莲
- 刺楸茎
- 天青地白
- 白炭
- 浮小麦
- 炮仗筒
- 斯里兰卡肉桂
- 青蛇藤
- 裸茎金腰子
- 微籽
- 山檨叶泡花树
- 香樟
- 脐带
- 盘石龟
- 中华绣线梅
- 烟梦花
- 三叉虎根
- 栲栗叶
- 石茶
- 珍珠梅
- 蛇婆子
- 大叶蛇泡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