崖棕根
《中华本草》:崖棕根
拼音注音
Yá Zōnɡ Gēn
别名
干经草
英文名
Root of Broadleaf Sedge
出处
崖棕,生施州石崖上,苗高一尺已来,四季有叶,无花。(性味以下出《本草图经》)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莎草科植物芝叶苔草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arex siderosticta Hanc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切段,晒干。
原形态
宽叶苔草,多年生草本。根茎匍匐而长。秆侧生,花葶状,基部以上生小穗。叶长圆披针形,短于秆,宽1-3cm,下面疏被短柔毛;基部叶鞘褐色,顶端无叶片。小穗5-8,疏远,雄雌顺序,圆信形,长1.5-2cm;穗梗扁,基部的长3-6cm,向上者渐短;苞片佛焰苞状,绿色;雌花鳞片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4.5-5mm,中间淡绿色,两侧白色,透明,有锈点线,脉3条,先端锐尖。果囊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短于鳞片,长约4mm,有三棱棱面沟凹,黄绿色,有锈点,膜质,有多数脉,上部急缩成短喙,喙先端平截。小坚果椭圆形,长约3mm,有三棱,花柱短,柱头3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、路边、阴处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及陕西、山东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味甘;辛;性温
归经
肺;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益气养血;活血调经。主气血虚弱;倦怠无力;心悸失眠;月经不调;经闭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
临床应用
治妇人血气,并五劳七伤。崖棕根、半天回、鸡翁藤、野兰根等四味,净洗焙干,去粗皮,等分,捣罗,温酒调服二钱匕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崖棕根
拼音注音
Yá Zōnɡ Gēn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莎草科植物崖棕的根。
原形态
崖棕,又名:宽叶薹草。
多年生草本。根茎丛生,横走;茎侧生,高达30厘米,扁而平滑,具伪节,几乎由基部伪节上生1~2个穗状枝,有时分生侧枝,伪节间具托叶鞘状叶的鞘。叶扁平,披针形,宽可达3厘米,先端急渐尖,边缘粗糙,具3脉。花单性,雌雄同穗,小穗多数,排列成复穗状花序,花稀疏,较少;下部的颖有时呈鳞片样叶状;雄蕊3枚;柱头2裂;囊苞膜质,倒卵形或椭圆形,三棱状,长3~5毫米,先端具短嘴,截形,平滑,具脉。小坚果三棱形,包藏于宿存的囊苞内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脊或山坡林下。分布东北、河北、山东、湖北等地。
性味
味甘辛,性温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治妇人血气,并五劳七伤。崖棕根、半天回、鸡翁藤、野兰根等四味,净洗焙干,去粗皮,等分,捣罗,温酒调服二钱匕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毒芹
- 栓皮栎
- 老鹳草
- 大叶子
- 辣根菜
- 芦子藤
- 黄荆子
- 棘针
- 樟梨子
- 报春花
- 西藏酸模
- 金钟花
- 深山黄堇
- 饱饭花果
- 梧桐
- 翠雀花
- 倒提壶
- 空柄假牛肝
- 胡芦巴
- 蜘蛛蜕壳
- 球衣藻
- 榆树
- 半边山
- 针刺铁仔
- 桔梗
- 流苏子根
- 酱头
- 紫藤
- 鲤鱼
- 蜘蛛果茎叶
- 蔛草
- 谷皮树
- 石蚕
- 柳叶
- 大九股牛
- 山蚂蝗
- 鲎肉
- 白云瓜花
- 丝绵
- 抱树莲
- 土良姜
- 一皮草
- 玉柏
- 蛤蟆草
- 红门兰
- 九节莲
- 榼藤子
- 苦檀子
- 水芹
- 天韭
- 野枇杷
- 冷饭果叶
- 三叶豆
- 牡荆
- 金钱松叶
- 石上柏
- 水伤药
- 香樟果
- 杏叶
- 四里麻
- 五色草
- 绛梨木
- 羊胆
- 雷丸
- 驴打滚草
- 乌榄根
- 滚山虫
- 一颗针
- 樟树子
- 莨菪根
- 五指毛桃
- 肉豆蔻
- 九里香根
- 豹皮樟
- 大横纹
- 洪连
- 绿玉树
- 海南虎皮楠
- 香油罐
- 短叶蹄盖蕨
- 白骨走马
- 丝茅七
- 石吊兰
- 鲫鱼胆
- 凉粉草
- 铁罗汉
- 杯苋根
- 鼠妇画眉草
- 西藏花椒
- 鹿蹄肉
- 鸡肠狼毒
- 莓叶委陵菜
- 白背三七茎叶
- 楸子
- 芒消
- 马勃
- 白药子
- 鹧鸪
- 大高良姜
- 白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