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松
《中华本草》:岩松
拼音注音
Yán Sōnɡ
别名
黄花岩松。
英文名
Herb of Whitefruit Stonecrop
出处
出自《昆明民间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景天科植物白果景天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edum leucocarpum Franch.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白果景天 多年生草本,高5-20cm。全株无毛。多须根。茎直立,有分枝,老时木化。叶互生,稀3叶近轮生;无柄;叶片匙形或倒卵形,长1.2-2cm,宽4-7mm,先端钝或有细尖,基部楔形,有短距,全缘。伞房状花序,顶生,分枝3条,每分枝常再分枝,有微乳头状突起;花无梗,花多数,偏生于分枝的一侧;萼片4-5,不等长,长圆状线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3-10mm;花瓣4-5,深黄色,披针状长圆形,长5-7mm;雄蕊8-10,2轮,对瓣的着生近基部;鳞片4-5,近四方形;心皮4-5,腹面浅囊状。蓇葖昨芒状开展。种子多数,长圆形,有微乳头状凸起,棕色。花期8-10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野、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及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寒
归经
肾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凉血。主肝炎;化脓性中耳炎;烧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,绞汁滴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岩松
拼音注音
Yán Sōnɡ
别名
瓦松
出处
《昆明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景天科植物黄花岩松或红花岩松的全草。秋季采收,洗净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①黄花岩松
多年生草本,高16~22厘米。根稍分枝,弯曲,向下渐细,如鼠尾状。茎直立,分枝,老时木化;幼枝绿色,有棱;老枝细柱形,灰色,留有叶痕。叶互生,上部排列紧密而呈覆瓦状;叶片线形,长1.8~3.3厘米,宽1.8~3.3毫米,先端钝,基部渐狭,抱茎,全缘。聚伞花序顶生,呈圆锥状,花多数,排列紧密,偏生于枝的一侧;花冠黄色;花萼4~5;花瓣5。蓇葖果。种子多数。
生于山野,岩石或房顷之上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②红花岩松,又名:石莲。
二年生草本,肉质。茎直立,带红色,高15~50厘米。基生叶莲座状,匙状矩圆形,先端渐尖;茎生叶与基生叶相似,但较狭小。花序伞房状;上部苞片条形;萼片5,宽三角形;花瓣5,粉红色,矩圆形至披针形;雄蕊5;心皮5。蓇葖果。种子细小,平滑。
生于山区石上。分布云南、四川贵州、湖南、湖北、陕西等地。
性味
辛,平。
功能主治
清热消炎。治肝炎,中耳炎,烫伤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捣汁滴耳。
复方
治肝炎:岩松、苦马菜等量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榆白皮
- 亚泵礴
- 夜来香
- 岩参
- 岩檀香
- 异叶鳞始蕨
- 异株百里香
- 油杉
- 叶底红
- 夜香牛
- 岩凤尾蕨
- 崖松
- 晕药
- 榅桲皮
- 樱桃叶
- 樱桃水
- 兖州卷柏
- 岩茴香
- 异野芝麻
- 椰子皮
- 樱额
- 亚香棒虫草
- 余甘子
- 圆叶千金藤
- 圆叶南蛇藤根
- 圆叶茅膏菜
- 岩春草
- 岩枇杷
- 岩梭
- 岩白菜素
- 岩葱
- 岩败酱
- 甲鱼头
- 榆拟层孔菌
- 异穗卷柏
- 圆锥花南蛇藤根
- 亚罗椿
- 伊贝母
- 圆萼刺参
- 岩山枝
- 杨翠木
- 椰根
- 叶底珠
- 岩石羊
- 圆叶娃儿藤
- 樱桃枝
- 亚婆潮
- 宜梧
- 五托莲
- 刺楸茎
- 天青地白
- 白炭
- 浮小麦
- 炮仗筒
- 斯里兰卡肉桂
- 青蛇藤
- 裸茎金腰子
- 微籽
- 山檨叶泡花树
- 香樟
- 脐带
- 盘石龟
- 中华绣线梅
- 烟梦花
- 三叉虎根
- 栲栗叶
- 石茶
- 珍珠梅
- 蛇婆子
- 大叶蛇泡簕
- 蒲种壳
- 水黄花
- 虎耳还魂草
- 肾果小扁豆
- 水莲沙
- 秧鸡
- 虎刺
- 石蜈蚣
- 薅田藨根
- 猪毛
- 红母鸡草
- 水游草
- 爬地卷柏
- 洋蓍草
- 盒子草
- 槐米
- 海南海金沙
- 蝴蝶花
- 石豆瓣
- 糠油
- 红楤木
- 沙果
- 水茴香藻
- 石韦毛
- 花锚
- 虎尾轮
- 薜荔根
- 沙斑鸡
- 紫葳根
- 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