岩参
《中华本草》:岩参
拼音注音
Yán Shēn
别名
岩生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胡椒科植物岩参的藤茎及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iperpubicatulumC.DC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采,鲜用,茎去粗皮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岩参 攀援藤本,老茎圆柱形,外皮木栓质增厚,黄褐色,有纵裂沟槽;幼茎有细条纹,皮孔明显。叶互生;叶片纸质,具细密腺点,圆卵形、阔椭圆形或阔卵形,常歪斜,长9-21cm,宽5-12cm,叶脉7-8条,2对离基从中脉发出,基余基出,网及明显。花单性,雌雄异株;穗状花序与叶对生,长3-4cm;雌花苞片圆形,直径约1mm,柄被柔毛;子房离生,柱头3-4。浆果先端有脐状突起。花期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沟谷、坡地疏林或密林中,常攀附于石壁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支南南部至西南部。
形状
性状鉴别 茎枝稍弯曲,表面有细纵纹,具疣状突起。叶多皱缩,展平后歪阔卵形,长14-20cm,宽6-12cm,有密集的细小腺点,无毛,叶基两侧偏斜,叶脉7-9条,有2对离基从中脉发出,网脉明显;叶柄较长,基部鞘状。有时可见与叶对生的穗状花序,气香,味微辛辣。
性味
辛;平
功能主治
行气止痛;止泻痢。主脘腹胀痛;泻痢腹痛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菖蒲
- 宜昌荚蒾
- 岩茴香
- 油桐叶
- 幼油草
- 宜梧叶
- 岩豇豆
- 延羽卵果蕨
- 榆皮涎
- 油草
- 乌榄核
- 野靛青
- 岩萝卜
- 山莨菪
- 圆叶碱毛茛
- 黑风散
- 榆拟层孔菌
- 油茶油
- 岩梭花
- 马鬐膏
- 岩藿香
- 樱桃枝
- 宜梧
- 油柑木皮
- 月季花叶
- 岩枇杷
- 马蛋果
- 紫花芥
- 蝮蛇
- 山棯根
- 长距兰
- 蛇果黄堇
- 白僵蚕
- 牛胆参
- 黄花小二仙草
- 金牛七
- 黑参
- 米露
- 麦刺藤叶
- 野核桃油
- 蚌泪
- 短小蛇根草
- 杉叶
- 朱砂藤
- 鱼胆草
- 蓬莱草
- 合血香
- 柘树茎叶
- 银丝杜仲
- 救军粮叶
- 构皮麻
- 核桃叶
- 土燕窝泥
- 蛇王藤
- 红果参
- 煨姜
- 黄荆子
- 海龙
- 绵参
- 石青菜
- 使君子根
- 蝴蝶花
- 鲟鱼
- 金耳环
- 蛤蟆草
- 过山龙
- 山白菊
- 茯苓
- 鬼羽箭
- 小茅香
- 钓鱼竿
- 火焰子
- 太平莓
- 东风菜
- 榕树皮
- 美丽胡枝子
- 茅草叶
- 蝎子七
- 猴骨
- 三钻七
- 四方拳草
- 小梾木
- 草蜘蛛
- 异木患
- 朱顶红
- 豪猪肚
- 四大天王
- 木虾公
- 离根香
- 黑汉条
- 丽子藤
- 箭杆风
- 软枣子
- 枳椇木汁
- 革叶茴芹
- 柞树皮
- 鳖血
- 翻白叶
- 长管假茉莉
- 马蔺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