鸨肉
《中华本草》:鸨肉
拼音注音
Bǎo Ròu
别名
原动物大鸨又名:独豹、鸨、地鵏
英文名
Bustard as food
出处
出自《饮膳正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tis tarda Linnaeus
原形态
大鸨,体形较大,体长约达1m左右,体重一般为9kg左右。头、颈及前胸皆深灰色,喉部近白色,满被细长的纤羽;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;后颈基处棕栗色,上体余部为浅棕色,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,斑间杂以虫蠹状黑斑。翼阔大,小、中覆羽灰而具白端,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,次级和初张飞羽黑褐而短,中央尾羽棕色较浓,而黑斑较疏,先端白色;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,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,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。雌鸟喉部无须。虹膜暗褐色,嘴铅灰色,先端近黑。脚和趾暗铅灰色,仅有三趾,爪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广阔的草原上。其间多有起伏高处10余米,低处多为潮湿的洼地。善奔走飞行缓慢。主要以植物为主食。资源分布:繁殖于我国北部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;祛风蠲痹。主身体虚弱,风湿痹证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饮膳正要》:补益人。去风痹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鸨肉
拼音注音
Bǎo Ròu
出处
《饮膳正要》
来源
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。
原形态
大鸨,又名:独豹(郭璞),鸨(《饮膳正要》)。
嘴铅灰色,先端近黑。虹膜暗褐色。头、颈及前胸皆深灰色,喉部近白,满枝细长的纤羽;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;后颈基处棕栗色,上体其余部分,大都为淡棕色,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,粗斑之间,更杂以虫蠹状黑斑。翼阔大,小、中覆羽灰而具白端,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,次级和初级飞羽黑褐而基部白色;前胸两侧与背同色,下体自前胸以次纯白色。尾短,中央尾羽棕色较浓,而黑斑较疏,先端白色;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,最外的尾羽,几乎全白,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。脚比鹤短,脚和趾暗铅灰色,仅有前3趾,爪黑色。雌鸟无须。
生境分布
栖于空旷的草原上,善奔驰,常成群觅食,食物以植物质为主。繁殖于我国北部,迁至华北平原越冬。
性味
《饮膳正要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饮膳正要》:"补益人。去风痹气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蜈蚣
- 水紫菀
- 黄麻灰
- 榧螺
- 香皮树
- 长柄车前蕨
- 木蝴蝶
- 圆节山蚂蝗
- 绿叶五味子
- 齿瓣石豆兰
- 三角风
- 麒麟尾
- 紫金标
- 黄桷浆
- 金钟花
- 漏斗瓶蕨
- 鸱骨
- 小叶薄荷
- 红接骨草
- 毛果算盘子
- 饺剪藤
- 鸮
- 肉苁蓉
- 竹头草
- 结根草莓
- 水黄杨木
- 鞭叶铁线蕨
- 跳八丈
- 水白蜡
- 天竺黄
- 过岗龙
- 乌鳢
- 柯蒲木
- 猪脬
- 鮧鱼涎
- 桃儿七
- 荷莲豆菜
- 虱婆草
- 雪三七
- 黄花岩松
- 丝瓜蒂
- 刺南蛇藤
- 杯苋
- 蓝花侧金盏
- 岗梅叶
- 车前子
- 白饭树根
- 小对叶草
- 赤甲红
- 破叶莲
- 标杆花
- 蟾头
- 云南铁角蕨
- 绿衣枳壳
- 藤商陆
- 菊花苗
- 白苏
- 排草香
- 毛木耳
- 九莲灯
- 清明菜
- 红靛
- 青葙子
- 水杨梅根
- 黄河裸裂尻鱼
- 杏仁
- 毛稔
- 蚌兰花
- 中华蹄盖蕨
- 天目木兰
- 羊屎果树皮
- 毛叶白粉藤根
- 小扁豆根
- 痄腮树
- 野三七
- 天蓬子根
- 六月雪
- 土草果
- 青粱米
- 莲花
- 带刺马鞭
- 霸王根
- 屈头鸡
- 石楠
- 蜜桶花
- 阴阳枫
- 锯鲨卵
- 香阿魏
- 零陵香
- 算盘七
- 南沙参
- 牛肋筋
- 山蛩虫
- 蟑螂
- 羊胰
- 血竭
- 藿香露
- 杉寄生
- 止泻木
- 大冷水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