鸨肉
《中华本草》:鸨肉
拼音注音
Bǎo Ròu
别名
原动物大鸨又名:独豹、鸨、地鵏
英文名
Bustard as food
出处
出自《饮膳正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tis tarda Linnaeus
原形态
大鸨,体形较大,体长约达1m左右,体重一般为9kg左右。头、颈及前胸皆深灰色,喉部近白色,满被细长的纤羽;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;后颈基处棕栗色,上体余部为浅棕色,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,斑间杂以虫蠹状黑斑。翼阔大,小、中覆羽灰而具白端,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,次级和初张飞羽黑褐而短,中央尾羽棕色较浓,而黑斑较疏,先端白色;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,最外的尾羽几乎全白,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。雌鸟喉部无须。虹膜暗褐色,嘴铅灰色,先端近黑。脚和趾暗铅灰色,仅有三趾,爪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广阔的草原上。其间多有起伏高处10余米,低处多为潮湿的洼地。善奔走飞行缓慢。主要以植物为主食。资源分布:繁殖于我国北部。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新疆、山东、江苏、河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平
归经
胃经
功能主治
益气补虚;祛风蠲痹。主身体虚弱,风湿痹证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适量。
各家论述
《饮膳正要》:补益人。去风痹气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鸨肉
拼音注音
Bǎo Ròu
出处
《饮膳正要》
来源
为鸨科动物大鸨的肉。
原形态
大鸨,又名:独豹(郭璞),鸨(《饮膳正要》)。
嘴铅灰色,先端近黑。虹膜暗褐色。头、颈及前胸皆深灰色,喉部近白,满枝细长的纤羽;纤羽在喉侧向外突出如须;后颈基处棕栗色,上体其余部分,大都为淡棕色,布满粗阔的黑色横斑,粗斑之间,更杂以虫蠹状黑斑。翼阔大,小、中覆羽灰而具白端,大覆羽和大部分的三级飞羽纯白,次级和初级飞羽黑褐而基部白色;前胸两侧与背同色,下体自前胸以次纯白色。尾短,中央尾羽棕色较浓,而黑斑较疏,先端白色;两侧尾羽的白色扩展,最外的尾羽,几乎全白,仅于近羽端处具一黑色横斑。脚比鹤短,脚和趾暗铅灰色,仅有前3趾,爪黑色。雌鸟无须。
生境分布
栖于空旷的草原上,善奔驰,常成群觅食,食物以植物质为主。繁殖于我国北部,迁至华北平原越冬。
性味
《饮膳正要》:"味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饮膳正要》:"补益人。去风痹气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榆枝
- 鮧鱼目
- 鱼油
- 柯树皮
- 石龙芮子
- 苦木叶
- 鹦哥花藤
- 铁灯台
- 铁草鞋
- 青脚莲
- 山芹
- 青蛇藤
- 薄荷脑
- 苦木根
- 苦树皮
- 贴生石韦
- 通骨消根
- 通骨消茎叶
- 苦苣苔
- 青杠膏
- 青荚叶茎髓
- 青蒜
- 青香藤
- 驱虫斑鸠菊
- 雁肪
- 昆明鸡血藤根
- 芭茅
- 苦玄参
- 通骨消
- 阔叶垂头菊
- 青箭
- 穬麦蘖
- 败毒草
- 苦竹沥
- 滇瓦花
- 阔叶箬竹
- 铁线莲
- 铜锤草
- 青风藤
- 铁丝七
- 雀翘
- 铁藤根
- 铁钉菜
- 青羊参
- 青骨藤
- 鸢根
- 蹋菜
- 豹骨
- 苦糖果
- 苦蓢树
- 雀麦米
- 铁苋
- 铜锣七
- 青酒缸根
- 鱼串草
- 芭蕉子
- 鸭涎
- 貒肉
- 苦瓜叶
- 鳖肉
- 苦蘵
- 铁灯兔耳风
- 阔叶赤车使者
- 雀麦
- 铁粉
- 芭蕉叶
- 鱼鳞甲
- 苦壶卢蔓
- 苦白蹄
- 鼋膏
- 铁苋菜
- 铁鞭草
- 鱼肠草
- 鸭脚罗伞
- 透骨香根
- 鸳鸯
- 鹰头
- 驳骨丹
- 阔叶麦冬
- 青琅玕
- 青稞
- 鸭脚艾
- 苦良姜
- (鱼彭)鱼鳃
- 雀榕叶
- 青丝龙
- 铁落
- 青棉花藤
- 青蒿
- 青黛
- 苦参
- 苦楝子
- 苦檀叶
- 落马衣
- 贝子
- 通天连
- 铁杆蒿
- 铁牛皮
- 雀舌豆
- 鹈鹕毛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