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部还魂
《中华本草》:百部还魂
拼音注音
Bǎi Bù Hái Hún
别名
还魂草、狗笠耳、白折耳根、水折耳、摘耳荷、裸蕊。
英文名
Herb of Chinese Gymnotheca
出处
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裸蒴 蔓生草本,无毛,具腥味。茎纤细,圆柱形,具节,节上生根。叶互生,纸质,无腺点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,扁圆形,腹面具纵槽;叶片肾状心形,长3-6cm,宽4-7cm,先端阔短尖或圆,基部耳状心形,全缘或呈不明显的圆齿状,叶脉5-7条;托叶膜质,与叶柄边缘合生,基部扩大抱茎,长为叶柄之半。穗状花序与叶对生,花序柄长3-5cm,花序轴压扁,两侧具棱或几成翅状;苞片倒披针形;花小,白色,两性;雄蕊6,花药长圆形,花丝粗短;心皮4,合生为一室,花柱4,线形,外卷。果实含多数种子。花期4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沟和山溪旁心及阴湿疏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去南等地。
性味
苦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消食;利水;活血;解毒。主食积腹胀;痢疾;泄泻;水肿;小便不利;带下;跌打损伤;疮肠肿毒;蜈蚣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30g;或代茶饮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中药志》:敷跌打损伤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全株治乳疮;叶治蜈蚣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部还魂
拼音注音
Bǎi Bù Hái Hún
别名
还魂草(《广西中药志》),狗笠耳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叶。
原形态
蔓生草本,全株有腥味,光滑无毛。茎软弱,具节,呈圆柱状,一侧有浅纵沟。叶互生,纸质;宽卵形,长2.5~6厘米,宽2.5~6.5厘米,先瑞短尖,基部耳状心形,全缘,呈波状;掌状网脉,主脉5条;叶柄长2.5~4厘米,扁圆形,腹面具纵槽;托叶摸质,与叶柄合生,基部半抱茎,长度约为叶柄的二分之一。穗状花序,与叶对生,花序柄长3~3.5厘米,略扁;花小,白色,两性;苞片1枚,倒卵形,先端2~3裂,裂片短三角形;花被缺如;雄蕊6,花丝粗短,花药2室,黑色,纵裂;心皮4枚,合生为1室,花柱4枚,丝状,内面为柱头,略向外展。果实含多数种子。
生境分布
分布西南及南部。
功能主治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敷跌打损伤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全株治乳疮;叶治蜈蚣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辛参
- 月光花种子
- 菝葜
- 升麻
- 刺栗子
- 油桐
- 白辣蓼
- 马皮
- 黄蜀葵茎
- 岩景天
- 稗米
- 象头花
- 滇丹参
- 棉花杜仲
- 白蔹子
- 白车轴草
- 白薯莨
- 白鸭肉
- 胖树根
- 榆仁酱
- 铺地罗伞
- 刺五加
- 百合
- 拐芹
- 驳骨丹
- 核桃楸皮
- 白苣
- 青果
- 醋糟
- 白苏子
- 冬瓜叶
- 白菊花根
- 淫羊藿根
- 蝮蛇蜕皮
- 香豆蔻
- 香苏草
- 芭蕉子
- 白鹅膏
- 苦树皮
- 黑石珠
- 罂粟壳
- 羊皮
- 白鹤藤
- 白鸡肫
- 杨梅核仁
- 洋芋
- 大昏鸡头
- 四角蒲桃
- 黑骨走马
- 鲃鱼
- 无患子皮
- 异叶青兰
- 漂摇豆
- 百合子
- 长果山橙
- 麻叶绣球果
- 鼻涕果
- 百味叶
- 地核桃
- 鸜雉
- 苞蔷薇根
- 岩败酱
- 白骨走马
- 豹药藤
- 白蒿花
- 风箱树根
- 香水月季
- 豹子眼睛果
- 麦瓶草
- 椰子皮
- 糙叶树皮
- 艾虎
- 黄麻
- 油茶花
- 红牛尾七
- 苦蘵果实
- 百灵草
- 过塘蛇
- 百齿卫矛
- 驳骨草
- 白鹤藤根
- 费菜
- 异野芝麻
- 阔叶石韦
- 绿茎槲寄生
- 苦地胆根
- 麻黄根
- 玉带根
- 芭蕉根
- 盘羊肺
- 翅茎蜂斗草
- 羊肌藤
- 出山虎
- 羊耳朵叶
- 酸模叶橐吾
- 蛇菰
- 小金发藓
- 水杨梅根
- 霞天膏
- 鳗鲡鱼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