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部还魂
《中华本草》:百部还魂
拼音注音
Bǎi Bù Hái Hún
别名
还魂草、狗笠耳、白折耳根、水折耳、摘耳荷、裸蕊。
英文名
Herb of Chinese Gymnotheca
出处
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ymnotheca chinensis Decne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裸蒴 蔓生草本,无毛,具腥味。茎纤细,圆柱形,具节,节上生根。叶互生,纸质,无腺点;叶柄与叶片近等长,扁圆形,腹面具纵槽;叶片肾状心形,长3-6cm,宽4-7cm,先端阔短尖或圆,基部耳状心形,全缘或呈不明显的圆齿状,叶脉5-7条;托叶膜质,与叶柄边缘合生,基部扩大抱茎,长为叶柄之半。穗状花序与叶对生,花序柄长3-5cm,花序轴压扁,两侧具棱或几成翅状;苞片倒披针形;花小,白色,两性;雄蕊6,花药长圆形,花丝粗短;心皮4,合生为一室,花柱4,线形,外卷。果实含多数种子。花期4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水沟和山溪旁心及阴湿疏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和去南等地。
性味
苦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消食;利水;活血;解毒。主食积腹胀;痢疾;泄泻;水肿;小便不利;带下;跌打损伤;疮肠肿毒;蜈蚣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30g;或代茶饮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中药志》:敷跌打损伤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全株治乳疮;叶治蜈蚣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百部还魂
拼音注音
Bǎi Bù Hái Hún
别名
还魂草(《广西中药志》),狗笠耳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三白草科植物裸蒴的全草或叶。
原形态
蔓生草本,全株有腥味,光滑无毛。茎软弱,具节,呈圆柱状,一侧有浅纵沟。叶互生,纸质;宽卵形,长2.5~6厘米,宽2.5~6.5厘米,先瑞短尖,基部耳状心形,全缘,呈波状;掌状网脉,主脉5条;叶柄长2.5~4厘米,扁圆形,腹面具纵槽;托叶摸质,与叶柄合生,基部半抱茎,长度约为叶柄的二分之一。穗状花序,与叶对生,花序柄长3~3.5厘米,略扁;花小,白色,两性;苞片1枚,倒卵形,先端2~3裂,裂片短三角形;花被缺如;雄蕊6,花丝粗短,花药2室,黑色,纵裂;心皮4枚,合生为1室,花柱4枚,丝状,内面为柱头,略向外展。果实含多数种子。
生境分布
分布西南及南部。
功能主治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敷跌打损伤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全株治乳疮;叶治蜈蚣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外用: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臭梧桐花
- 杏仁防风
- 金花菜
- 小礼花种子
- 蓝树
- 河口莲座蕨
- 白云瓜皮
- 铃当子
- 滇丹参
- 落马衣
- 小果野葡萄藤
- 华西小石积
- 稗米
- 猴骨
- 小喇叭
- 白鸭肉
- 毛麝香
- 白车轴草
- 古羊藤
- 宜昌荚蒾叶
- 小九节铃
- 厚叶子树
- 白蔹子
- 狭穗鹭兰
- 蛴螬
- 赤阳子
- 水马齿苋
- 牛奶柴
- 粗棕竹根
- 赤地榆
- 花南星
- 阿魏侧耳
- 白苣
- 密花美登木
- 蓬莪术
- 五叶藤
- 半边藕
- 剪夏罗
- 管仲
- 丝绵
- 猪肝
- 兜冠黄共享
- 刺梨子
- 小画眉草
- 秀丽槭
- 榕树果
- 黄毛耳草
- 长毛香科科
- 云南地黄连
- 山乌龟
- 匙羹藤
- 白鸡肫
- 红雀珊瑚
- 刺藦苓草
- 小果野葡萄
- 竻慈姑
- 侧柏叶
- 对叶百部
- 大马哈鱼籽
- 鲟鱼
- 都咸子树皮
- 匙叶黄杨
- 番杏
- 荔枝叶
- 裸茎金腰子
- 单根木
- 萝芙木茎叶
- 豹子眼睛果
- 藜茎
- 小花鸢尾根
- 虎皮草
- 露蕊乌头
- 金丝猴
- 桂子
- 落葵
- 蓝花参
- 刺槐花
- 地笋
- 百两金
- 玄明粉
- 小扁草
- 田螺
- 刺黄芩
- 倒地铃
- 小石韦
- 小花鸢尾
- 朝天子
- 棒棒木
- 刺齿凤尾蕨
- 骨节草
- 黄花独蒜
- 碗蕨
- 风车儿
- 牛角瓜
- 化橘红
- 白薇
- 石蜡红
- 细草
- 血水草
- 蚬肉海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