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骨走马
《中华本草》:白骨走马
拼音注音
Bái Gǔ Zǒu Mǎ
别名
绒果海木。
英文名
Chinese Trichili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楝科植物茸果鹧鸪花的根、叶、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chilia sinensis Bentv.[Heynea velutina How et T.Chen]采收和储藏:根,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切片,晒干;叶,春夏季采,鲜用或晒干;果实,秋、冬季果实将成熟时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茸果鹧鸪 灌木,高1-3m。幼枝被黄色柔毛,后变无毛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;复叶长13-30cm;叶柄长5-9cm,叶柄及总轴均被开展的黄色柔毛;小叶通常7枚,小叶柄长2-5mm,顶端小叶柄长达3cm;叶片长椭圆形至披针形,长7-15cm,宽2-5cm,先端长渐尖至近尾状,基部楔形,稍偏斜,全缘,下面被长柔毛,脉上尤多;侧脉8-9对,纤细,近边缘连结。花小,两性,圆锥花序具长梗,略短于叶,被黄色柔毛;花白色;花萼杯状,5齿裂,裂齿卵状三角形;花瓣5,长圆形,长3.5-4mm;雄蕊管略短于花瓣,10深裂,裂片复2裂几至基部,管内面近口部有髯毛;子房被绒毛,柱头圆锥形,2裂。蒴果近球形,直径8-12mm,被黄色绒毛和有极密的横线条。种子近球形,黑紫色或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4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海拔森林或灌木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苦;平;有小毒
归经
肝;胃经
功能主治
杀虫;燥湿;止痒;止血。主蛔虫腹痛;下肢溃疡;疥疮;湿疹瘙痒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捣烂敷;研末撒或调涂。
各家论述
《广西药植志》:有杀虫、止痒、燥湿、止血的功能。用于蛔虫症腹痛、下肢溃疡、慢性骨髓炎,疮疥、湿疹、外伤出血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白骨走马
别名
茸骨鹧鸪花、绒果海木
来源
楝科白骨走马Heynea velutina How et T. Chen,以根、叶、果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苦,寒。有小毒。
功能主治
杀虫止痒,燥湿,止血。
蛔虫症腹痛:根皮3~5钱,或用果2~3钱,水煎服。
下肢溃疡,慢性骨髓炎,疮疖湿疹:根皮或叶,水煎外洗,或研粉调茶油外涂。
外伤出血:鲜嫩叶捣烂外敷,或用叶研粉撒患处。
注意
孕妇慎服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颖苔草
- 白藤
- 白蒿
- 白透骨消
- 白饭树叶
- 白鱼尾
- 白鹅膏
- 百部
- 苞蔷薇根
- 白蓝翠雀花
- 百味参
- 蜂药
- 白藨
- 白酒草
- 白萆薢
- 牛筋刺寄生
- 百蕊草根
- 破牛膝
- 白鹇
- 百合子
- 白菊花根
- 田麻
- 豆豉草
- 黑风藤
- 猫眼睛
- 芫青
- 药芹菜根
- 四大天王
- 黑藁本
- 马肠薯蓣
- 鼋甲
- 葡萄
- 铺地罗伞
- 皮袋香
- 黑顶卷柏
- 三叶铜钱草
- 钓樟枝叶
- 上山龙
- 三翅铁角蕨
- 乳花
- 鸢嘴
- 三棱草
- 丝瓜子
- 驹胞衣
- 肉穗草
- 绒毛桢楠
- 滇南鸟足兰
- 三叶枫
- 长梗排草
- 三叉苦
- 三叶鬼针草
- 三枝叶
- 三对节
- 三月花
- 三分三
- 荛花
- 十两叶
- 戎盐
- 双剪菜
- 伞花马钱
- 人参须
- 三七叶
- 三叉虎根
- 三叶罗伞
- 狨
- 榕树胶汁
- 伸筋藤
- 蚺蛇胆
- 软骨藻
- 绒白乳菇
- 升药底
- 三加
- 丝瓜叶
- 参须
- 入地金牛
- 伞形梅笠草
- 如意草
- 柔毛水杨梅
- 三叶海棠
- 蚺蛇膏
- 伤寒草
- 三匹箭
- 三尖杉根
- 三棱马尾
- 三叶茶
- 三楞草
- 薄雪草
- 三棱
- 篦子三尖杉
- 三角咪
- 乳香
- 三白草根
- 丝点地梅
- 三叶木蓝
- 三花枪刀药
- 中华短肠蕨
- 鼠李根
- 三块瓦
- 鸭跖草
- 软水黄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