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蹄盖蕨
《中华本草》:中华蹄盖蕨
拼音注音
Zhōnɡ Huá Tí Gài Jué
英文名
Chinese Lady Fern
出处
始载于《蕨类名词及名称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蹄盖蕨科植物中华蹄盖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thyrium sinense Rup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除去须根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35-60cm。根茎短而斜升,顶端密被褐棕色、披针形和卵状披针形全缘的大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20-25cm,深禾秆色,连同叶轴和羽轴被疏小的鳞片,基部膨大,向下尖削;叶片草质,光滑无毛,长圆披针形,长25-35cm,宽12-15cm,下部稍狭,沿羽轴下面有少数腺毛,三回羽裂;裂片约20对或更多,互生,斜向上,近无柄,狭披针形,基部2-3对稍缩短,中部的羽片长7-10cm,宽约3mm,钝头,边缘浅裂成锯齿状的裂片,小裂斜上,先端有微齿,基部以狭翅相连;叶脉在裂片上2-3叉,伸达齿端。孢子囊群长形或短线形,少为弯钩形,着生于裂片上侧小脉的下部,每裂片有1个;囊群盖与囊群同形,棕色,膜质,边缘啮蚀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750-2800m的山谷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陕西、甘肃、山东等地。
性味
微苦;凉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驱虫。主流感;麻疹;乙脑;流脑;钩虫病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:味微苦,性凉。有清热解毒、杀虫的功能。用于防治流感、乙脑、并驱钩虫、蛔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蒲草根
- 蒲蒻
- 蒲葵
- 乌蛇
- 螃蟹脚
- 硼砂
- 盐麸叶
- 尖尾风
- 桐叶
- 橄榄根
- 狗肝
- 金橘核
- 糯芋
- 碎密花
- 土连翘
- 翅柄蓼
- 广香藤
- 爬山虎
- 翠雀花
- 微毛柃
- 樟木子
- 沼生柳叶菜
- 鹅血
- 石楠
- 粃壳草
- 猬心肝
- 鹅肠菜
- 复叶披麻草根
- 瓶蕨
- 胖树根
- 藨寄生
- 大避债蛾
- 蓬莪术
- 粘毛鼠尾草果
- 砒霜
- 萍蓬草根
- 绢毛木姜子
- 大叶菜
- 鸭公藤
- 苦木叶
- 白活麻
- 叶上果根
- 水黄杨木
- 锡兰肉桂
- 野苏麻
- 牡丹花
- 野黄瓜
- 苎麻皮
- 雷丸
- 盐蛇
- 蒲黄
- 绿萼梅
- 乌药花
- 马蹄荷
- 珠果黄紫堇
- 枇杷叶露
- 关白附
- 狗齿
- 獐髓
- 海蕴
- 地钱
- 虫牙药
- 白石脂
- 铜罗伞
- 豌豆七根
- 樟脑
- 鳑魮鱼
- 贴骨散
- 梧桐
- 半边苏
- 三叶崖爬藤
- 藏荆芥
- 老鼠刺
- 小果倒地铃
- 地锦苋
- 薇籽
- 小花吊兰
- 白子菜
- 阔叶赤车使者
- 蓬子菜
- 红皮
- 地盘松球
- 草牡丹
- 蘽根
- 白茅根
- 云南红豆蔻
- 土贝母
- 野烟叶
- 红楠
- 木芙蓉
- 刺玫果
- 一枝蒿
- 合欢皮
- 栓皮栎
- 大黄茎
- 苏铁叶
- 含羞草根
- 火焰兰
- 野木瓜果
- 贝母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