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草梢
《中华本草》:甘草梢
拼音注音
Gān Cǎo Shāo
英文名
tip of Licorice root, slender Licorice root
出处
出自1.《珍珠囊》。2.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根的末稍部分或细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.2.Glycyrrhiza glabra L.3.Glycyrrhiza inflata Batal.
原形态
1.甘草 多年生草本,高30-100cm。很及根茎粗壮,皮红棕色。茎直立,带木质,有白色短毛和刺毛状腺体。奇数现状复叶长8-20cm;小叶7-17,卵形或宽卵形,长2-5cm,宽1-3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圆,两面均被短毛和腺体;托叶阔披针形,被白色纤毛。总状花序腋生,花密集;花萼钟状,萼齿5,披针形,外面有短毛和刺毛状腺体;花冠蓝紫色,长1.4-2.5cm,无毛,旗瓣大,卵圆形,有爪,龙骨瓣直,较翼辩短,均有长爪;雄蕊二体,(9+1)。荚果条形,呈镰刀状或环状弯曲,外面密被刺毛状腺作。种子4-8,肾形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2.光果甘草 多年生草本,高1m左右。茎和枝均被鳞片状腺体和白色短柔毛。奇数羽状复叶5-14(-20)cm;小叶9-17,卵圆形或长椭圆形,长2-4,宽0.8-2cm,先端常微缺,上面有短柔毛,下面密生鳞片状腺体;托叶披针形。花淡紫色,密生,排列成腋生的穗状花序;花萼钟状,有5个相等的披针形萼齿,萼齿内外均被白色腺毛;旗瓣长椭圆形,长约11mm,翼瓣长约9mm,爪不明显,龙骨瓣长约8mm。荚果扁,狭长卵形,稍弯曲,长20-30mm,宽4-7mm,无毛,有时具少许不明显的腺瘤。种子3-4颗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3.胀果甘草.多年生草本,高50-120cm,有时基部粗壮而为木质。茎直立,常局部被密集连接成片的淡黄褐色鳞片腺体,无腺毛而有疏柔毛,或几无毛。奇数羽状复叶长3-16cm;小叶3-7枚,卵形、狭长卵形、长圆形至椭圆形,长1.5-5cm,宽0.6-2.8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都圆形,边缘徽反卷,常显明为波卷状,上面暗绿色,具黄褐色腺点,下面亮绿色,具淡黄绿色腺点,幼时如涂胶状,有光泽,两面无毛或几无毛;小叶柄长1-4mm。总状花序;花小,紫红色,排列疏松。荚果长圆形,短小,长0.8-2cm,膨胀,无或略有凹窝,被微柔毛与少许不显明的腺瘤。种子小,1-7颗。花期6-8月,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向阳干燥的钙质草原、河岸沙质土等地。2.本种原产于欧洲地中海区域,北非、中亚细亚和西伯利亚亦有生长,我国新疆亦有分布,且可生于干旱的盐碱性荒地。3.生于沙质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等地。2.分布于甘肃、新疆等地。
性味
甘;寒
归经
心;肝;脾经
功能主治
泻火解毒;利尿通淋。主热淋;小便短少;阴茎中疼痛;胸中积热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.5-4.5g。
各家论述
1.《医学启源》:善去茎中病。2.《医学入门》:生用,泻胃火,解热毒,除胸中积热。3.《本草备要》:淋浊证用之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甘草梢
拼音注音
Gān Cǎo Shāo
出处
《珍珠囊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的末梢部分或细根。
性味
《医学入门》:"性寒。"
功能主治
清火,解毒。治阴茎中疼痛及淋浊。
①《医学启源》:"善去茎中痛。"
②《医学入门》:"生用,泻胃火,解热毒,除胸中积热。"
③《本草备要》:"淋浊证用之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.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毛走马胎
- 毛柄锦香草
- 荠薴
- 偏叶白齿藓
- 雀瓮
- 石地钱
- 糜穰
- 海石鳖
- 苏木
- 松花粉
- 鬼针草
- 荔枝核
- 太白米
- 球花马蓝
- 石荠宁
- 虾蟆肝
- 山陀螺
- 小柳拐
- 土金耳环
- 厚叶旋蒴苣苔
- 东风菜
- 大腹皮
- 扶桑金星蕨
- 单条草
- 红紫珠
- 荭草根
- 大花列当
- 茅瓜叶
- 大麦泡
- 田葱
- 大发散
- 拐棍竹
- 桑蠹虫
- 木蜡树根
- 小麦苗
- 芒刺复叶耳蕨
- 山白蜡条
- 伏毛山豆根
- 大叶蛇总管
- 多蕊蛇菰
- 木半夏
- 毛笋
- 漆姑草
- 山牛毛毡
- 大山豆
- 大苦草
- 禾叶风毛菊
- 大花细辛
- 水榆果
- 新疆延胡索
- 色赤杨
- 山柰
- 肾炎草
- 穗花杉叶
- 虎肾
- 黄葛树
- 岭南杜鹃
- 黄寿丹
- 小金钱草
- 灵寿茨
- 水珍珠菜
- 兰石草果
- 大钱麻
- 石榴根皮
- 犀肉
- 红花锦鸡儿
- 细叶刺针草
- 广东金钱草
- 分心木
- 大树皮
- 天浆壳
- 天葵子
- 小叶桑
- 省沽油根
- 大蒜
- 小白撑
- 蛤叶薯
- 海蟹壳
- 地丁
- 大叶骨牌草
- 藤杜仲
- 焮麻
- 柃寄生
- 红花绿绒蒿
- 地瓜
- 兰屿肉豆蔻
- 冷水丹叶
- 大麻疙瘩
- 冬瓜藤
- 桐木
- 桑芽茶
- 岗松根
- 木槿皮
- 家兔骨
- 冻绿叶
- 地膜香
- 头顶一颗珠
- 太白参
- 大红青菜
- 驴耳风毛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