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鱼
《*辞典》:竹鱼
拼音注音
Zhú Yú
别名
足鱼(《医林纂要》),野鲮鱼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淡水边类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,稍侧扁,长约40厘米。吻端钝圆,口下位,呈新月形,吻向前突出,吻皮向下包,与上唇边缘相平,唇后沟完全,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,无缺刻,吻部具多数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,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,上颌为上唇所包。下唇与下颌分离,下唇的边缘亦呈细齿状,其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突起。须2对,但吻须有时退化。下咽齿3行。鳞大,侧线鳞43~46。背鲭Ⅲ10~13,无硬刺,起点在腹鲭之前。臀鳍Ⅲ5。体背部青黑色带绿,背部及两侧鳞片均有紫绿色金属闪光,并常杂有红点,腹部白色带黄,各鳍灰黑色。
一般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。主要以青苔、硅藻、丝状藻等藻类为食,产卵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,以及珠江上游等处。
性味
《医林纂要)):"甘,温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和中益气,除湿气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竹鱼
拼音注音
Zhú Yú
别名
足鱼
英文名
dac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nilabeo decorus decorus(Peters)[Labeo decorus Peters]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野鲮鱼,体长稍侧扁,长约40cm。吻端钝圆,口下位,呈新月形,吻向前突出,吻皮向下包,与上唇边缘相平,唇后沟完全,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,无缺刻,吻部具较多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,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。须2对,但吻须有时退化。下咽齿3行。鳞大。侧线鳞43(7/6)46。背鳍3,10-13,无硬刺,起点在腹鳍之前。臀鳍3,5。体背青黑色,北及两侧鳞片有紫绿色闪光,并常杂有红点。腹部白色带黄,各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和溪流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,以及珠江上游等地。
化学成分
肌肉含核苷酸(nucleotide),次黄嘌呤(hypoxanthine),三甲胺(trimethylamine),17种氨基酸。[br]血液中含清蛋白(albumin),球蛋白(globulin),脂蛋白(lipoprotein),胆甾醇(cholesterol),磷,钙,铁等。[br]油含二十四碳五烯酸(tetracosapentaeno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十六碳三烯酸(hexadecatrienoic acid)及其他不饱和酸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益气;除湿。主久病体虚;腰腿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和中益气,除湿气。竹鱼,出桂林、汀、漓诸江中。状如青鱼,大而少骨刺,色如竹色,青翠可爱,鳞下间以朱点。味如鳜鱼肉,为广南珍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薇根
- 七爪风
- 大花列当
- 土玉桂
- 红果冬青根
- 荠菜
- 牛心果
- 马兰
- 粉瘤菌
- 黄连
- 钻石风
- 贯众
- 石仙桃
- 总状绿绒蒿
- 红叶甘橿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矮脚苦蒿
- 黄颔蛇
- 篦齿蒿
- 繁缕
- 苏木蓝
- 牛奶浆
- 干檀香叶
- 安胎药
- 孩儿草
- 弹裂碎米荠
- 鳙鱼头
- 接骨丹
- 泽泻实
- 香花菜
- 鹅喉管
- 熊筋
- 软蒺藜
- 丝茅七
- 苦丁
- 陈火腿骨
- 砂仁花
- 蘘荷子
- 黄锁梅叶
- 翠雀花
- 漏斗菜
- 石脑油
- 吊灯花叶
- 白子菜
- 粘鱼须
- 鼠
- 风藤草根
- 虉草
- 披麻草根
- 青海马尾连
- 狗心
- 大发汗
- 上石田螺
- 龙眼树皮
- 牛西西
- 秤砣梨根
- 卷柏
- 雪猪油
- 蒲葵
- 鹿葱
- 西藏水黄连
- 矮脚龙胆
- 蓬莱草
- 篱栏子
- 鹧鸪血
- 蜇砂
- 红升丹
- 柱果木榄叶
- 笔筒草
- 叉分蓼
- 垂花香薷
- 莼
- 变叶榕
- 可爱花
- 雉子筵根
- 苦壶卢花
- 海白石
- 五角叶葡萄
- 山葛薯
- 黑穗石蕊
- 矮杨梅果
- 多斑紫金牛
- 艾叶
- 金盏菊根
- 金钟花
- 鹳骨
- 石筋草
- 桑霜
- 龙齿
- 铁浆
- 梧桐
- 鲎胆
- 獭肝
- 圆瓣冷水花
- 飘拂草
- 匍伏堇
- 石南
- 窝儿七
- 三钻风
- 泥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