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鱼
《*辞典》:竹鱼
拼音注音
Zhú Yú
别名
足鱼(《医林纂要》),野鲮鱼(《中国经济动物志·淡水边类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,稍侧扁,长约40厘米。吻端钝圆,口下位,呈新月形,吻向前突出,吻皮向下包,与上唇边缘相平,唇后沟完全,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,无缺刻,吻部具多数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,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,上颌为上唇所包。下唇与下颌分离,下唇的边缘亦呈细齿状,其游离部分的内缘有许多小突起。须2对,但吻须有时退化。下咽齿3行。鳞大,侧线鳞43~46。背鲭Ⅲ10~13,无硬刺,起点在腹鲭之前。臀鳍Ⅲ5。体背部青黑色带绿,背部及两侧鳞片均有紫绿色金属闪光,并常杂有红点,腹部白色带黄,各鳍灰黑色。
一般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及山涧溪流中。主要以青苔、硅藻、丝状藻等藻类为食,产卵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分布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,以及珠江上游等处。
性味
《医林纂要)):"甘,温。"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和中益气,除湿气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竹鱼
拼音注音
Zhú Yú
别名
足鱼
英文名
dac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鲤科动物野鲮鱼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inilabeo decorus decorus(Peters)[Labeo decorus Peters]采收和储藏:常年均可捕捞,捕后,除去鳞片及内脏,洗净,鲜用。
原形态
野鲮鱼,体长稍侧扁,长约40cm。吻端钝圆,口下位,呈新月形,吻向前突出,吻皮向下包,与上唇边缘相平,唇后沟完全,上颌吻皮的边缘薄而平整,无缺刻,吻部具较多白色较大的珠星状突起,近口角处的上唇有很密集细齿状的波纹。须2对,但吻须有时退化。下咽齿3行。鳞大。侧线鳞43(7/6)46。背鳍3,10-13,无硬刺,起点在腹鳍之前。臀鳍3,5。体背青黑色,北及两侧鳞片有紫绿色闪光,并常杂有红点。腹部白色带黄,各鳍灰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水流较急的河流和溪流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长江上游和中游的支流上游,以及珠江上游等地。
化学成分
肌肉含核苷酸(nucleotide),次黄嘌呤(hypoxanthine),三甲胺(trimethylamine),17种氨基酸。[br]血液中含清蛋白(albumin),球蛋白(globulin),脂蛋白(lipoprotein),胆甾醇(cholesterol),磷,钙,铁等。[br]油含二十四碳五烯酸(tetracosapentaeno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十六碳三烯酸(hexadecatrienoic acid)及其他不饱和酸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益气;除湿。主久病体虚;腰腿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100-200g。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和中益气,除湿气。竹鱼,出桂林、汀、漓诸江中。状如青鱼,大而少骨刺,色如竹色,青翠可爱,鳞下间以朱点。味如鳜鱼肉,为广南珍品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落地金钱
- 芦竹笋
- 狼牙委陵菜
- 丽江黄芩
- 罗望子叶黄檀
- 芦竹箨
- 萝芒树皮
- 矮卫矛
- 白药子
- 雀卵
- 螺厣草
- 白鱼尾
- 冬凌草
- 蛤壳
- 向日葵茎髓
- 苜蓿根
- 双参
- 水禾麻
- 落霜红
- 两面针
- 亮叶桦皮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蓝玉簪龙胆
- 两色鳞毛蕨
- 漏斗苣苔
- 两广瘤足蕨
- 綟木
- 大花卫矛果
- 三角泡
- 倒莓子
- 附地菜
- 绳藻
- 陆英果实
- 水松枝叶
- 茖葱
- 两栖蓼
- 巴豆
- 姜三七
- 芦子藤
- 两面刺
- 临时救
- 芦山藤
- 密脉鹅掌柴
- 扭肚藤
- 灵香蒿
- 黄葵
- 绿叶五味子
- 蜡瓣花
- 大麦泡
- 白鹇
- 葎草果穗
- 荔枝
- 犁头草
- 地膏药
- 棱枝卫矛
- 罗勒根
- 蝙蝠葛根
- 两面青
- 野牡丹根
- 蓝实
- 窿缘小叶桉
- 篱天剑
- 八角莲
- 大金发藓
- 犁头尖
- 莲座革菌
- 昙花
- 卵叶鳞始蕨
- 鹅内金
- 豹肉
- 土黄连
- 多头苦荬
- 枯萝卜
- 苕叶细辛
- 野苎麻
- 辣椒叶
- 蕗蕨
- 类梧桐
- 罗盖叶
- 鹅蛋壳
- 炉甘石
- 百花锦蛇
- 硫化铅
- 硫黄菌
- 椋子木
- 痢止蒿
- 落叶梅
- 硫黄
- 山蚂蝗
- 韩信草
- 鸭公藤
- 鸡心七
- 麻柳树根
- 乌蛇卵
- 水八角莲
- 杜鹃花根
- 露蜂房
- 太平莓
- 威灵仙叶
- 三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