盐肤子
《中华本草》:盐肤子
拼音注音
Yán Fū Zǐ
别名
盐麸子、叛奴盐、盐梅子、木附子、盐肤木子、假五味子、油盐果、乌酸桃、红叶桃、红盐果、盐酸果、盐酸白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漆树科植物盐肤木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hus chinensis Mill.[Schinus indicus Burm.;Rhus semialata Murr.;R.javanica Thunb.]采收和储藏:10月采收成熟地时实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盐肤木,落叶小乔木或灌木,高2-10m。小枝棕褐色,被锈色柔毛,具圆形小皮孔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,叶轴及柄常有翅;小叶5-13,小叶无柄;小叶纸质,多形,常为卵形或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,长6-12cm,宽3-7cm。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,边缘具粗锯齿或近无毛,叶背被锈色柔毛。圆锥花序宽大,顶生,多分枝,雄花序长30-40cm,雌花序较短,密被锈色柔毛;花小,杂性,黄白色;雄花花萼裂片卵形,长约1mm,花瓣倒卵形状长圆形,长约2mm,开花时外卷,雄蕊伸出,花丝线形,花药卵形;雌花花萼裂片较短,长约0.6mm,花瓣椭圆状卵形,长约1.6mm;花盘无毛;子房卵形,长约1mm,密被白色微柔毛;花柱3,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略压扁,径约4-5mm,被具节柔毛和腺毛,成熟时红色,果核径3-4mm。花期8-9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50-2300m的石灰山灌丛、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盐肤子含鞣质50%-70%,也有高达80%的,主要为五-间双没食子酰-β-葡萄糖(penta-m-digalloyl-β-glucose),尚有游离没食子酸(gallic acid)及脂肪、树脂、淀粉。有机酸有苹果酸(malic acid)、酒石酸(tartaric acid)、枸橼酸(citric acid)等。
性味
味酸;咸;性凉
功能主治
生津润肺;降火化痰;敛汗止痢。主痰嗽;喉痹;黄疸;盗汗;痢疾;顽癣;痈毒;头风白屑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捣敷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楠藤
- 蛇白蔹
- 生姜汁
- 番石榴干
- 翠雀花
- 开口箭
- 沙漠嘎
- 熊掌
- 铁华粉
- 猕猴桃藤
- 甲鱼头
- 鸢油
- 鸡爪槭
- 石栗子
- 无名木皮
- 小红蒜
- 牛尾蒿
- 金边兔耳
- 青蛙胆
- 龙骨
- 穿地龙
- 薅田藨根
- 小飞蓬
- 续断
- 川明参
- 过江龙
- 牛胞衣
- 古钮菜
- 萆薢
- 九牛力
- 土牡蛎
- 华南桦
- 地皮消
- 睡菜根
- 牛心茄子
- 兰花石参
- 猪仔笠
- 冬虫夏草
- 水虾草
- 四大天王
- 三果木皮
- 鲤鱼皮
- 木鳖子根
- 蛤蜊
- 仙人球
- 光叶石楠
- 鳣鱼肝
- 山野芋
- 扭筋草
- 龙利叶花
- 鯆鱼
- 鞘菝葜
- 蝮蛇
- 白背枫
- 狼油
- 玳瑁
- 白刺花
- 荔枝草
- 鷩雉
- 独龙
- 蛤蜊粉
- 麦撇花藤
- 带刺马鞭
- 附子
- 木瓜核
- 蟋蟀
- 亮叶桦
- 救必应
- 锦葵
- 珠子参
- 川滇桤木
- 火炭母草
- 护心草
- 黑头草
- 尖尾风
- 都咸子
- 海龙
- 水马桑
- 蜗牛
- 化血胆
- 苦草
- 蜂胶
- 蝈蝈
- 五香血藤
- 阔叶十大功劳
- 猕猴桃藤中汁
- 血党
- 黄花鸢尾
- 大肺经草
- 鸡血七
- 满树星
- 千里光
- 麝香壳
- 地下明珠
- 木槿根
- 野木瓜
- 树腰子
- 竹林消
- 苞叶木
- 菠萝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