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眼果壳
《中华本草》:凤眼果壳
拼音注音
Fènɡ Yǎn Guǒ Ké
别名
凤眼果荚、苹婆壳。
英文名
Pericarp of Common sterculia
出处
出自《广东中药》Ⅱ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梧桐科植物苹婆Sterculia nobilis Smith的果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erculia nobilis Smith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成熟的果实,剥取外壳,晒干。
原形态
苹婆 乔木,高达10m。树皮黑褐色,小枝幼时略被星状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2-3.5cm;叶片薄革质,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8-25cm,宽5-15cm,先端急尖或钝,基部圆或钝,两面均无毛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披散,长达20cm,有短柔毛;花单性,无花冠;花萼淡红色,钟状,外面被短柔毛,5裂,裂片条状披针形,先端渐尖且向内曲,在先端互相粘合,与钟状萼筒等长;雄花较多,雌雄蕊柄弯曲,无毛,花药黄色;雌花较少,略大,子房圆球形,有5条沟纹,密被毛,花柱弯曲,柱头5浅裂。蓇葖鲜红色,厚革质,长圆状卵形,长约5cm,宽约2-3cm,先端有喙,每果内有种子1-4颗。种子椭圆形或长圆形,黑褐色,直径约1.5cm。花期4-5月,但少数植株在10-11月常可第2次开花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林内或灌丛中,亦有栽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神圣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壳呈长圆状卵形,或瓢状,顶端有喙。长约5cm,宽2-3cm,外表暗红棕色。厚革质,气微,味淡。
性味
甘;平
归经
小肠经
功能主治
活血行气。主血痢;小肠疝气;痔疮;中耳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外用:适量,研末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广东中药》Ⅱ:研末外敷治烂耳,煅灰冲酒饮治小肠疝气,煎水洗痔疮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凤眼果壳
拼音注音
Fènɡ Yǎn Guǒ Ké
英文名
风眼果荚(《岭南采药录》),苹婆壳(《广东中药》Ⅱ)。
出处
《广东中药》Ⅱ
来源
为梧桐科植物苹婆的果壳。秋季采集成熟果实,剥取外壳,晒干。
原形态
形态详"凤眼果"条。
生境分布
产于广东等地。
形状
干燥果壳鲜时呈猩红色,干时为棕褐色,长4~6厘米,宽3~5厘米,厚约2毫米。表面皱缩不平,有纵沟,内部为赤褐色。质坚韧。
性味
《广东中药》Ⅱ:"平,淡。"
功能主治
《广东中药》Ⅱ:"研末外敷治烂耳,煅灰冲酒饮治小肠疝气,煎水洗痔疮。"
复方
治血痢:凤眼果壳,和蜜枣、陈皮煎汤服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马桑树皮
- 番泻叶
- 灰绿水苎麻
- 铁鞭草
- 豹子眼睛果
- 小团叶根
- 鸡头
- 薄荷油
- 东北埃蕾
- 美丽胡枝子
- 油鱼
- 小叶买麻藤
- 牛心果
- 木莲
- 榆叶
- 鲤鱼目
- 水晶花
- 冬瓜藤
- 臭茉莉
- 地菍果
- 灰凤梨
- 糙叶千里光
- 蜂蜜树
- 青杠膏
- 鬼毛针
- 鸡爪草
- 铁华粉
- 乌榄核
- 铁苋
- 豺肉
- 苦芥
- 黄蜀葵
- 衡州乌药
- 大果榆
- 偏翅唐松草根
- 白兰花
- 草金杉
- 滇常山花
- 画眉草
- 牡荆茎
- 松叶防风花
- 虫笋
- 簝叶竹根
- 崖棕根
- 三角草
- 大千生
- 丽江青木香
- 长毛香科科
- 石茶
- 银粉背蕨
- 鹄绒毛
- 马骨节
- 蟾酥
- 车螯
- 下山虎
- 大叶钩藤
- 倒根野苏
- 黄花菜子
- 光果南蛇藤
- 岩春草
- 冬菇
- 野巴子
- 粉萆
- 青榨槭
- 黔羊蹄甲
- 鸡尾木
- 冬瓜
- 芒种花
- 盐酸树
- 隆萼当归根
- 吹云草
- 穗花蛇菰
- 血参
- 黄花地锦苗
- 獐髓
- 单肾草
- 赛金刚
- 蝮蛇脂
- 莙荙菜
- 滇榧子
- 大团囊虫草
- 地椒
- 牡荆子
- 水茴香藻
- 黄鳝藤
- 臭梧桐子
- 红田乌草
- 干檀香根
- 多花筋骨草
- 鸡(土从)
- 四方盒子草
- 东方荚果蕨
- 油散木
- 黄牛毛藓
- 南鹤虱
- 蒲葵子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犀角
- 凤眼果根
- 牛筋刺寄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