叶上果根
《中华本草》:叶上果根
拼音注音
Yè Shànɡ Guǒ Gēn
别名
叶上花根
英文名
Root of Tuan Linden
出处
出自《贵州民间药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山茱萸科植物青荚叶西域青荚叶中华青荚叶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ilia tuan Szysz.var. chinesis Rehd.et wils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1-2m。嫩枝绿以或紫绿色,叶痕显着。叶互生;叶柄长1-5cm;托叶线状分裂;叶片卵形、卵状椭圆形,罕为卵状披针形,长3-13cm,宽1.5-9cm,先端渐尖,基部近圆形或宽楔形,边缘有细锯齿,近基部有刺状齿。花雌雄异株;雄花约5-12朵形成密聚伞花序;雌花具梗,单生或2-3朵簇生地叶上面中脉的中部或近基部;花瓣3-5,三角状卵形;雄花具雄蕊3-5,生地花盘内侧;雌花子房修下位,3-5室,花柱3-5裂。核果近球形,成熟后黑色,具3-5棱。花期4-5月,果期8-9月。本种与青荚叶的区别为:叶厚纸质,长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,长5-18cm,宽2.5-5cm,先端尾状渐尖;托叶常2-3裂,稀不裂。花期4-5月,果期8-10月。本种与前2种的区别为:叶革质或近于革质,稀纸质,叶柄长3-4cm;托叶纤细;叶片线状披针形或披针形,长4-15cm,宽0.4-2cm,边缘具稀疏线状细齿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300m以下的林中或林缘较阴湿处。生于海拔1700-3300m的林中或林缘。生于海拔1000-2000m的中山林下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黄河流域以南及台湾等地。分布于西南及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西藏等地。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辛;微甘;性平
功能主治
止咳平喘;活血通络。主久咳虚喘;劳伤腰痛;风湿痹痛;跌打肿痛;胃痛;月经不调;产后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剪汤,6-15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祛风活血。治跌打损伤。2.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祛风,活血,镇痛。治跌打损伤,风湿麻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叶上果根
拼音注音
Yè Shànɡ Guǒ Gēn
出处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
来源
为椴树科植物椴树的根。
原形态
椴树,又名:青科榔、家鹤儿。
落叶乔木,高约15米。树皮灰色,粗糙,有裂纹。叶互生,膜质,斜卵形,长7~10匣米,宽6~7厘米,基部甚偏斜,截形或近心形,先端细长渐尖,边缘疏具小刺状齿牙,通常中部以下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疏被星状柔毛,常脱落,脉腋具簇毛;叶柄长约3厘米。聚伞花序腋生,有长梗;苞片长圆形,膜质,总花梗与苞片愈合至苞片中上部;萼及花瓣均为5,雄蕊25~30,具退化雄蕊5,花瓣状;子房被白色星状茸毛。坚果球形,直径约8毫米,表面具腺状突起及星状茸毛。花期7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谷或山坡上阔叶杂木林中。分布江苏、浙江、福建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陕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味微苦,性温。"
功能主治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祛风活血。治跌打损伤。"
②《贵州药植目录》:"祛风,活血,镇痛。治跌打损伤,风湿麻木。"
复方
治跌打损伤,风湿麻木:叶上果根二两,泡酒服或搽痛处。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凉粉草
- 红门兰
- 赶山鞭
- 栉叶蒿
- 桃花
- 石南叶
- 五托莲
- 假山皮条
- 南瓜根
- 直杆蓝桉叶
- 青通草
- 地血香
- 白猪鼻孔
- 蘘荷花
- 毛药
- 熊油
- 无根藤
- 擘蓝
- 蜈蚣草
- 虱子草
- 白花蛇目睛
- 山铁树叶
- 白薇
- 铁力木
- 小杉藻
- 鲫鱼胆
- 自扣草
- 沙塘木
- 地皮消
- 地朝阳
- 岩谷伞
- 亮叶桦根
- 乌苏里瓦韦
- 蛇鲻
- 味牛膝
- 刺蓬花
- 昙花茎
- 蜂房
- 了哥王
- 粘毛黄花菍
- 五味藤
- 萝藦
- 乌药
- 洋芋
- 地浆
- 大火草根
- 土良姜
- 头发七
- 羊肌藤
- 大烟锅草
- 草柏枝
- 云雾七
- 猕猴梨根
- 瓜蒌子
- 大叶紫珠
- 穿山龙
- 甜石榴
- 飞天蠄蟧
- 鸊鷉
- 乌梅
- 天竺子
- 露蜂房
- 苦檀子
- 蝌蚪
- 山白菊
- 菜豆树
- 节节草
- 江珧柱
- 含羞草
- 犀牛皮
- 玄精石
- 小青杨
- 瓜子金
- 山菅兰
- 老鸦花藤
- 山莴苣
- 山羊肝
- 打米花
- 榼藤子
- 卷耳
- 岗梅
- 过江龙
- 麂子草
- 冰球子
- 黑壳楠
- 鸡血七
- 胆星
- 毛冬瓜根
- 飞燕草
- 铁罗汉
- 刺黄连
- 海蛤壳
- 竹叶艾
- 兔头骨
- 鹅肠草
- 九节莲
- 屎咕咕
- 蕨
- 鲎
- 南牡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