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南希草
《*辞典》:云南希草
拼音注音
Yún Nán Qiàn Cǎo
别名
小茜草(《云南中草药选》)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云南希草的根或全草。秋季采集。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攀援草本,长1~2米。根簇生、细长,肥厚、圆柱形而微弯,径3~5毫米,外皮红褐色。茎四棱形,有4槽,棱上被毛。4叶轮生,叶倒卵形,长1.3~2厘米,宽0.5~1.5厘米,先端锐尖,基部宽楔形,无柄,全缘而有刺毛,上面绿色被毛,下面色较淡,微粗糙,脉3出,在下面明显。聚伞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小,5数,黄白色,直径约0.3厘米。果小,径约5毫米,黑色。花期夏季。
本植物的根(小红参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杂草丛中。分布云南等地。
性味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《云南中草药选》:"补血活血,祛风除湿,软坚破积。治贫血,跌打损伤,风湿,慢性胃炎,脂肪瘤,月经不调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泡酒服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角膜云翳:云南希草叶一至二两,水煎服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
②治外伤出血、疖、疮:云南希草(鲜品),洗净捣敷。(《红河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东风菜
- 杜鹃花果实
- 报春花
- 偏翅唐松草根
- 地下明珠
- 甘草节
- 桄榔面
- 海蛤壳
- 降真香
- 桦树皮
- 鸡屎白
- 林背子
- 天文草
- 榕树皮
- 山吴萸果
- 虱婆草
- 酸模叶
- 锡生藤
- 胃友果
- 洋葱
- 砖子苗
- 天青地红
- 矮脚苦蒿
- 偷筋草
- 山豆根
- 过山消根
- 焦栀子
- 石仙桃
- 苜蓿根
- 黄蜀葵
- 小杉藻
- 兰花石参
- 三角泡
- 刚毛香茶菜
- 金老梅叶
- 水龙
- 大蒜
- 等宽鳞毛蕨
- 地柏树
- 绵参
- 杉蔓石松
- 相思子根
- 南天竹根
- 山藤藤秧
- 鼻涕果
- 酒饼叶
- 金丝藤
- 贯众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石防风
- 鳍蓟
- 八月札
- 单肾草
- 慈乌胆
- 毛叶楼梯草
- 水松
- 小金樱子
- 金礞石
- 牛嗓管
- 麦瓶草
- 牛心果
- 葶苈
- 蒙花皮
- 线叶蓟
- 石韦根
- 蕗蕨
- 逆阿落
- 土红苓
- 西藏圆柏
- 软水黄连
- 丽江独活
- 硬枝黑锁梅
- 枇杷木白皮
- 白鹇
- 粉萆
- 黄果茄
- 盲肠草
- 小茜草
- 鸢脑
- 牛胆参
- 假耧斗菜
- 小白鱼
- 百脉根
- 羊角拗
- 臭辣树
- 小叶三点金
- 白郎花
- 紫青藤根
- 狼尾草根
- 松叶防风花
- 台湾土豆蔻
- 兰花参
- 金乌贼(海螵蛸)
- 绵马贯众
- 鸡眼草
- 鹊豆
- 龙牙楤木叶
- 金鸡脚
- 黄背草苗
- 大石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