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石蚕
别名
石上藕
来源
兰科斑叶兰属植物偏花斑叶兰Goodyera secundiflora Lindl.,以全草入药。四季可采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、微涩,凉。
功能主治
润肺止咳,清热凉血。用于肺结核,咳嗽,咯血,百日咳,支气管炎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水煎服。
备注
(1)本品还可治神经衰弱、食欲不振、筋骨疼痛等症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石蚕
拼音注音
Shí Cán
别名
沙虱(《本经》),石蠹虫(《别录》),石下新妇(《本草拾遗》)。
出处
《本经》
来源
为石蚕科昆虫石蛾或其近缘昆虫的幼虫。
原形态
体形如蛾,黄褐色,长约2厘米,展翅阔6匣米。头部略星卵形,黄色,头顶密被黄色及白色刚毛。复眼1对,单眼3个。口器退化,小颚与下唇形成短吻管,适于啜吸。触角1对,基节及末端均黄色,其中央则呈黑褐色。前胸短小,前胸背密生黄色及白色刚毛。中胸背大,两侧各有1黑褐纹。翅2对,密生短毛,不透明,后翅大于前翅;前翅的前缘黄褐色,散布有小形的褐纹,中央有1黑色大纵条,内缘及后缘皆灰褐色,有褐色棱纹,后翅深黄色,外缘暗黑色。足3对,黄色,腿节及跗节的大部为黑褐色。尾端有突出的长刺2条。幼虫略似蚕,有胸足3对,腹部有原足1对,并有腮。
成虫多出现于水边的草木上。卵产于水边的石上或草根上,幼虫孵化后入水中,用丝腺的分泌物缀合叶片、木片、砂石等造成各种管状的栖管而藏身其中,露出头,胸及足匍行于水底,食水草或小虫,渐次化蛹而为成虫。
性味
咸,寒。
①《本经》:"味咸,寒。"
②《吴普本草》:"雷公:咸,无毒。"
③李当之《药录》:"味咸微辛。"
④《别录》:"有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经》:"主五癃,破石淋,堕胎。内解结气,利水道,除热。"
②《别录》:"主石癃,小便不利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抱树莲
- 七角风
- 蜘蛛草
- 毛叶木通
- 丝绵
- 白云瓜花
- 西藏桃叶珊瑚果
- 滑背草鞋
- 紫背菜
- 桔梗
- 木蜡树根
- 药芹菜根
- 土附子
- 铁栏杆
- 蜇虫
- 海蝰
- 广西九里香根
- 铁马鞭
- 小紫金牛
- 狭绿叶线蕨
- 台湾泡桐
- 月桂叶
- 斩龙草
- 大高良姜
- 地贵草根
- 红毛蛇
- 饱饭花果
- 翠雀花
- 翁波
- 灯笼泡
- 百尾笋
- 赶山鞭
- 一扫光
- 使君子叶
- 蓖麻蚕
- 蛴螬
- 野桂花
- 马蹄细辛
- 走马风
- 辣椒
- 广防风
- 滇獐牙菜
- 黑面叶根
- 朱砂
- 茖葱
- 三块瓦
- 粗灰钉
- 枇杷叶露
- 尖头蚱蜢
- 八角茴香
- 使君子根
- 包谷火焰包
- 柞蚕蛹
- 萹蓄
- 红牛皮菜
- 白螺蛳壳
- 还阳草
- 篦子舒筋草
- 白马骨根
- 三加花
- 椰子油
- 羊血
- 羊耳朵叶
- 石上柏
- 黄疸树
- 土牛膝
- 密叶绢藓
- 玫瑰茄
- 红筷子
- 美丽胡枝子花
- 大一箭球
- 蚕茧草
- 臭李皮
- 荷青花
- 金丝杜仲
- 薄雪火绒草
- 黄梢蛇
- 扁豆
- 亮叶冬青根
- 滇杠柳
- 接骨草
- 野菠菜
- 猫胞衣
- 羌活
- 高粱乌米
- 软丝藻
- 黄海葵
- 芒消
- 金钱松叶
- 大横纹
- 华东阴地蕨
- 金耳环
- 海南虎皮楠
- 杏叶
- 鹧鸪
- 滚山虫
- 野枇杷
- 莓叶委陵菜
- 凉喉茶
- 白骨走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