沙生风毛菊
《中华本草》:沙生风毛菊
拼音注音
Shā Shēnɡ Fēnɡ Máo Jú
英文名
arenarial Saussurea
出处
始载于《甘肃中草药手册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沙生风毛菊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ssurea arenaria Maxim.采收和储藏:夏季开花时采收,洗净,晾干。
原形态
沙生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3-5cm。根茎顶端分枝,颈部被棕色的残存叶柄鞘。茎极短,被白色绒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3.5-4cm,被腺毛;叶片狭长圆形,长超过花序,长4-7cm,宽1.2-1.8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狭成柄,边缘具深波状齿,上面绿色,密被腺毛,中脉凹陷,下面密被白色绒毛,中脉突起。头状花序单生,直径约1.5cm,总苞片形,长约2cm,总苞片5层,卵披针形,绿以,有的带紫色,疏被白色绒毛,内层条形;和状花深紫色,长约1.5cm。瘦果长3mm,具黑色花纹;冠毛污白色,外层短,糙毛状,内层羽毛状。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3300-4300m的山坡、砂地、干河滩地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甘肃、青海、西藏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的挥发油中主含β-芹子烯(β-selinene),含量达39.950%,还含二氢去氢木香内酯(dihydrodehy-drocostuslactone),4-甲基-2,6-二叔丁基苯酚(4-methyl-2,6-di-tert-butylphenol),6,10,14-三甲基-2-十五碳酮(6,10,14-trimethyl-2-pentadecanone),十八烷(octadecane),十九烷(nonadecane),1,1,4,7-四甲基1α,2,3,4,4α,5,6,7b-八氢-1H-环丙[e]薁[1,1,4,7-tetram-ethyl-1α,2,3,4,4α,5,6,7b-octahydro-1H-cycloprop[e]azulene],十五烷(pentadecane),4-甲氧基-1-叔丁氧基苯
性味
味辛;苦;性寒
功能主治
表风热;解毒;止血。主风热感冒;疮产怕痈肿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叶:味苦、性寒。有清热解毒,止血的功能。用于感冒发烧,疮疡痈肿,食物中毒,外伤出血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麦冬
- 刺蓼
- 川黔鸭脚木
- 金腰燕
- 大黄
- 铁拳头
- 姜三七
- 扁竹兰
- 大绿藤
- 伞梗虎耳草
- 金钟花
- 长柄车前蕨
- 百解藤
- 水狼萁
- 三叶排草
- 牛胞衣
- 柏树
- 猪胰
- 白药子
- 西南水芹
- 犀牛皮
- 建兰叶
- 苦楝子
- 山乌珠
- 上山虎
- 夏枯草露
- 大将军
- 沙蓬
- 聚花草
- 芦竹
- 五指毛桃果
- 节节草
- 香苏草
- 小婆婆纳
- 紫草
- 地绵绵
- 小黄断肠草
- 拔毒草
- 花荵
- 桉叶
- 鄂西天胡荽
- 飞蛾树
- 番石榴干
- 红楠皮
- 还阳参
- 红花寄生
- 海门冬
- 黄连花
- 厚皮香花
- 花血藤
- 蒺藜根
- 胡萝卜子
- 漏斗瓶蕨
- 牛至
- 堇叶山梅花
- 鲤鱼皮
- 梨
- 毛笋
- 毛叶小寒药
- 榕树皮
- 茄稞虫
- 水茄冬子
- 散尾葵
- 上石田螺
- 山莴苣
- 宿根亚麻
- 天竺黄
- 万丈深茎叶
- 铁精
- 小叶昏鸡头
- 野花椒
- 岩椒
- 豨仙草
- 竹柏
- 眼睛草
- 中国繁缕
- 野洋烟根
- 章鱼
- 紫葛
- 绿叶五味子
- 蕗蕨
- 活血丹
- 透明草
- 马比木
- 小百部
- 钻秆虫
- 蜘蛛果茎叶
- 针刺铁仔
- 紫鸭跖草
- 自消容
- 蜘蛛网
- 紫金砂
- 走边疆
- 钟乳石
- 紫金血藤
- 詹糖香
- 藏红花
- 藏青杠
- 针叶火绒草
- 自消容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