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蜈蚣
《中华本草》:石蜈蚣
拼音注音
Shí Wú Gōnɡ
别名
红蚂蝗七、石螃蟹、石棉、岩白菜、岩蚂蝗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苦苣苔科植物蚂蝗七的根茎或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hirita fimbrisepala Hand. Mazz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蚂蝗 多年生草本。根茎粗长,扁圆柱形,有横纹,似蚂蝗状,下侧生多数须根。叶均基生;叶柄长2-8.5cm,有疏柔毛;叶片革质,卵形、宽卵形或近圆形,长4-10cm,宽3.5-11cm,先端急尖或微钝,基部歪斜或宽楔形至截形,或一侧心形,两侧不对称,边缘有锯齿,两面疏被长伏毛。聚伞花序1-4(-7)支,骨1-5花;花序梗长6-28cm。被柔毛;苞片狭卵形至三角形,被柔毛;花梗长5-30cm;花萼长约10mm,5裂至基部,裂片线状披针形形,边缘上部有齿;花冠淡紫色或紫色,长4-6.5cm,外面疏被短柔毛,在内面上唇有2条纵毛,花冠筒细漏斗,长2.5-3.8cm,上唇2裂,下唇3裂;雄蕊2,花丝基部被疏柔毛,花药相连,有髯毛;退化雄蕊2,无毛;花盘环状;子房及花柱密被短腺毛,柱头2裂。蒴果长6-8cm,宇航局生短腺毛。种子纺锤形,长6-8mm。花期3-4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000m的山地林中石上或岩石上、山谷溪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江西、福建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及贵州等地。
药理作用
抗菌作用:本品煎剂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炭疽杆菌、乙型链球菌、白喉杆菌、伤寒杆菌、绿脓杆菌和痢疾杆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行滞消积;止血活血;解毒消肿。主痢疾;肝炎;小儿疳积;胃痛;吃力血;外伤出血;跌打损伤;痈肿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,或研末调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柱果木榄果
- 白背三七
- 土草果
- 兔肉
- 西南文殊兰
- 树刁
- 枣树皮
- 雾水葛
- 黄荆
- 樗白皮
- 黑花韭
- 紫背绿
- 紫花卫矛
- 红筷子
- 裂叶双盖蕨
- 毛叶白粉藤
- 龙爪叶
- 鞭叶铁线蕨
- 井边茜
- 甜果藤
- 牛角瓜
- 穿鞘花
- 杜鹃花果实
- 野扇花果
- 黄麻叶
- 三果木皮
- 小黄树
- 野山茶
- 蜀葵叶薯蓣
- 倒插花
- 麦奴
- 扶桑
- 三角叶风毛菊
- 书带蕨
- 海参内脏
- 润鳞鳞毛蕨
- 野决明
- 旋花苗
- 细叶刺针草
- 中华胡枝子
- 莲须
- 观音苋
- 猴樟果
- 楮茎
- 柞木枝
- 火腿
- 蒺藜
- 蓖麻蚕
- 穗花杉叶
- 匙叶龙胆
- 大驳骨
- 狭叶荨麻
- 木通根
- 黄龙藤叶
- 蜜蜡
- 九管血
- 十姊妹
- 杜楝
- 天山花楸
- 野薴麻
- 丝绵
- 紫椴
- 鳞瓦韦
- 云南野砂仁
- 弹裂碎米荠
- 球花党参
- 梨枝
- 合掌草
- 甘青铁线莲
- 山杨树皮
- 山楂根
- 地瓜子
- 青兰
- 酒糟
- 马铃根
- 镰形棘豆
- 白鱼尾果
- 梓木
- 龙须眼子菜
- 覆盆子
- 生瓜
- 吊干麻
- 乌苏里瓦韦
- 接骨木根
- 土大香
- 黄樟
- 小黄鼠狼
- 水翁叶
- 兰花
- 波罗蜜
- 芒茎
- 毛青杠
- 红薯细辛
- 树锦鸡儿
- 岩豇豆
- 大泡通叶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偏花黄芩
- 多刺绿绒蒿
- 白垩铁线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