薜荔根
《中华本草》:薜荔根
拼音注音
Bì Lì Gēn
出处
出自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桑科植物薛荔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Ficus pumila L.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攀援或匍匐灌木。叶二型;营养枝上生不定根,攀援于墙壁或树上,叶小而薄,叶片卵状心形,长约2.5cm,膜质,基部稍不对称,先端渐尖,叶柄很短;繁殖枝上无不定根,叶较大,互生,叶柄长5-10mm;托叶2,披针形,被黄色丝状毛;叶片厚纸质,卵状椭圆形,长5-10cm,宽2-3.5cm,先端急尖至钝形,基部圆形至浅心形,全缘,上面无毛,下面被黄色柔毛;基出脉3条,侧脉4-5对,在表面下陷,背面突起,网脉蜂窝状。花序托单生于叶腋,梨形或倒卵形,长3-6cm,宽3-5cm,顶部截平,略其短钝头或为脐状突起,基部有时收缩成一短柄,幼时被黄色短柔毛,成熟时绿带浅黄色或微红,基生苞片宿存,密被长柔毛;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花序托内壁口部,多数,排成数行,有梗,花被片2-3;雄蕊2,花丝短;瘿花具梗,花被片3,花柱侧生;雌花生于另一植株花序托内壁,花梗长,花被片4-5。瘦果近球形,有粘液。花期5-6月,果期9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旷野树上或村边残墙破壁上或石灰岩山坡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舒筋通络。主风湿痹痛;坐骨神经痛;腰肌劳损;水肿;疟疾;闭经;产后瘀血腹痛;慢性肾炎;慢性肠炎;跌打损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加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薜荔根
拼音注音
Bì Lì Gēn
出处
《福建中草药》
来源
为桑科植物薜荔的根。随时可采。晒干备用。
性味
苦,平。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,舒筋通络。治头痛眩晕,关节风湿痛,产后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薜荔果
- 虎牙
- 虉草
- 郁金香根
- 野梨枝叶
- 郁李根
- 薜瓣
- 遍地金
- 蓖麻叶
- 刺梨根
- 野料豆
- 苦苣苔
- 豹皮樟
- 败毒草
- 鳖卵
- 鳖胆
- 芭蕉头
- 薄荷露
- 鸨肉
- 二色内风消
- 炮弹果
- 刺蓬花
- 刺黄连
- 菠菜子
- 豹子眼睛果
- 豹皮菇
- 豹药藤
- 刺石榴
- 芭蕉子
- 越西川木香
- 菝葜
- 蓖麻根
- 豹骨
- 驳骨丹
- 野猪肉
- 刺五加
- 刺栗子
- 出山虎
- 芭蕉根
- 驳骨草
- 苞蔷薇根
- 鲃鱼
- 鼻涕果
- 菠菜
- 野樱桃根
- 臂形草
- 黄花夹竹桃叶
- 薄叶棘豆
- 败酱草
- 强威生草
- 鳖血
- 败酱
- 薜荔汁
- 竹卷心
- 硬骨凌霄
- 刺柄莲座蕨
- 贝齿
- 黄龙须
- 双剪菜
- 黄花夹竹桃
- 薄叶黄芩
- 咳喘木
- 铅丹
- 葫芦茶
- 乌鱼蛋
- 边缘鳞盖蕨
- 野槟榔
- 鞭叶耳蕨
- 刺萆薢
- 响铃豆
- 美丽胡枝子花
- 对叶散花
- 花叶子
- 甘蔗
- 光叶密花豆
- 苏铁花
- 滴滴花
- 独叶岩珠
- 大荃麻
- 白蝶花
- 木防己
- 花斑叶
- 滇海水仙花
- 虎睛
- 银花子
- 花叶狗牙七
- 椴树根
- 光叶海桐叶
- 花生油
- 大横纹
- 滇西风毛菊
- 蕙兰
- 水茄冬叶
- 峨山雪莲花
- 杜仲叶
- 花叶冷水花
- 花叶秋海棠
- 花椒簕
- 花蕊石
- 大毛桐子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