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丝龙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晒不死、阳痧草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英文名
all-grass of Thickroot Nettle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杉科植物闽浙石松的全草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egmariurus mingcheensis Ching[Lycopodium mincheense Ching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去净泥土、杂质,晒干或鲜用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egmariurus mingcheensis Ching[Lycopodium mincheense Ching]
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去净泥土、杂质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哈氏石松,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,高6-16cm。茎丛生,直立或弯曲,上部茎2歧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披针形,长1-1.5cm,宽0.1-0.2cm,先端尖钝,基部楔形,有光泽,全缘,中脉明显,侧脉不明显;无柄。孢子叶较小,生于枝的上部,与营养叶同形。孢子囊肾形,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林下树干或岩石上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;无毒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;消肿止痛;解毒。主高热;头痛;咳嗽;泄泻;肿毒;头虱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根多食易引起反胃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阳痧草、晒不死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来源
蕨类石松科青丝龙Lycopodium hamiltonii Spreng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,消肿止痛。主治泄泻,头痛,高热,咳嗽。外用治肿毒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晒不死、阳痧草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石松科植物哈氏石松的全草。夏、秋间采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,高6~16厘米。茎丛生,直立或弯曲,上部茎2歧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披针形,长1~1.5厘米,宽0.1~0.2厘米,先端尖钝,基部楔形,有光泽,全缘,中脉明显,侧脉不明显;无柄。孢子叶较小,生于枝的上部,与营养叶同形。孢子囊肾形,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。
生境分布
附生于山间石上及树上。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。
性味
苦,寒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,消肿止痛。治高热,头痛,咳嗽,泄泻,肿毒。
注意
根多食易引起反胃。
复方
①治高热:哈氏石松五钱,水箭三钱,乌泡叶(芽)九枚,老鼠黄三钱.千年灰二钱。水煎服,每日服三次。
②治咳嗽:哈氏石松根二钱,茶石红三钱,丝毛花三钱,水煎服。
③治肿毒:哈氏石松、蜈蚣七、山乌龟、草乌、铁马钱,共捣烂,敷患处。
④治头虱:哈氏石松全草,用火酒捣搽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花山牵牛
- 过岗龙
- 珍珠伞
- 紫金砂
- 山樱桃
- 东北雷公藤
- 圆叶碱毛茛
- 云实蛀虫
- 山豆根
- 可爱花
- 枸橘刺
- 鸭胆
- 无花果
- 虾蟆胆
- 乌榄核
- 狸尾草
- 粟米草
- 旋复花
- 马皮
- 制草乌
- 竹林消
- 茅膏菜
- 牛胞衣
- 榕树
- 蛇王藤
- 水杨梅根
- 珠子参
- 九节风
- 猫儿屎果
- 洋鸭
- 对叶油麻根
- 石榕
- 骆驼黄
- 白铃子
- 绿萼梅
- 羊屎条根
- 多穗石柯茎
- 百足藤
- 石楠
- 碎骨仔树
- 苍耳
- 柑核
- 鬼柳树
- 川楝子
- 番石榴
- 糕菜
- 凫肉
- 密花轮环藤
- 红吹风
- 黄花香薷
- 海州常山
- 虎掌草
- 金叶柃
- 接筋草
- 栲栗果壳
- 蒟蒻
- 百部
- 榼藤
- 龙头草
- 龙胡子
- 麻腐
- 麻皮
- 砒石
- 鞘菝葜
- 桑黄
- 青皮
- 深山黄堇
- 石龙芮
- 水丁香
- 松萝
- 苕叶细辛
- 香花菜
- 鸮
- 雪上一支蒿
- 仰天钟
- 小红柳根
- 细齿叶柃
- 野麦子
- 野芭蕉
- 云南红豆蔻
- 紫花络石
- 苏铁
- 仙人杖
- 野桂花
- 滇高良姜
- 隔山撬
- 白鹤藤根
- 东方蝾螈
- 地沙
- 止血丹
- 紫丁香
- 雪上一枝蒿
- 大山玄参
- 翅柄蓼
- 地锦苋
- 昆明堇菜
- 牛伴木
- 瑞连草
- 水冬瓜叶
- 松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