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丝龙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晒不死、阳痧草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英文名
all-grass of Thickroot Nettle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杉科植物闽浙石松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legmariurus mingcheensis Ching[Lycopodium mincheense Ching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去净泥土、杂质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哈氏石松,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,高6-16cm。茎丛生,直立或弯曲,上部茎2歧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披针形,长1-1.5cm,宽0.1-0.2cm,先端尖钝,基部楔形,有光泽,全缘,中脉明显,侧脉不明显;无柄。孢子叶较小,生于枝的上部,与营养叶同形。孢子囊肾形,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林下树干或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南等地。
性味
苦;寒;无毒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;消肿止痛;解毒。主高热;头痛;咳嗽;泄泻;肿毒;头虱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5-15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注意
根多食易引起反胃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阳痧草、晒不死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来源
蕨类石松科青丝龙Lycopodium hamiltonii Spreng.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湖南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,消肿止痛。主治泄泻,头痛,高热,咳嗽。外用治肿毒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青丝龙
拼音注音
Qīnɡ Sī Lónɡ
别名
阴痧草、晒不死、阳痧草、地松杉、地青松杉、杉松兰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石松科植物哈氏石松的全草。夏、秋间采,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多年生附生草本,高6~16厘米。茎丛生,直立或弯曲,上部茎2歧分枝。叶革质,螺旋状排列,披针形,长1~1.5厘米,宽0.1~0.2厘米,先端尖钝,基部楔形,有光泽,全缘,中脉明显,侧脉不明显;无柄。孢子叶较小,生于枝的上部,与营养叶同形。孢子囊肾形,单生于叶背面近基部处。
生境分布
附生于山间石上及树上。分布于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台湾。
性味
苦,寒,无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破血,消肿止痛。治高热,头痛,咳嗽,泄泻,肿毒。
注意
根多食易引起反胃。
复方
①治高热:哈氏石松五钱,水箭三钱,乌泡叶(芽)九枚,老鼠黄三钱.千年灰二钱。水煎服,每日服三次。
②治咳嗽:哈氏石松根二钱,茶石红三钱,丝毛花三钱,水煎服。
③治肿毒:哈氏石松、蜈蚣七、山乌龟、草乌、铁马钱,共捣烂,敷患处。
④治头虱:哈氏石松全草,用火酒捣搽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雀榕叶
- 青棉花藤
- 青黛
- 黄耆茎叶
- 贝子
- 雀舌豆
- 青兰
- 青蒿根
- 苘麻
- 薜荔
- 雀梅藤
- 青海防风
- 菠菜子
- 红毛叶马蹄香
- 青皮
- 大蝎子草
- 青皮树
- 雀舌草
- 水底龙
- 黔羊蹄甲
- 铅
- 麒麟尾
- 豹子眼睛果
- 蓖麻
- 乌龟
- 篦齿蒿
- 豹药藤
- 笔筒草
- 背花疮
- 苞蔷薇根
- 青藏虎耳草
- 败酱
- 雀榕根
- 青蛙胆
- 青葙
- 逼血雷
- 薜荔汁
- 昂天莲
- 黄花堇菜
- 麒麟吐珠
- 衣鱼
- 青桐翠木
- 贝齿
- 青木香
- 丝瓜叶
- 铅霜
- 驱风通
- 笔管榕
- 薄叶卷柏
- 野黄麻
- 红茄苳
- 黄花紫丹参
- 杨梅树
- 寒莓叶
- 木瓜
- 无风自动草
- 崖姜
- 透骨草
- 铜苋菜
- 铁角凤尾草
- 禾叶风毛菊
- 鲩鱼胆
- 掐不齐
- 梅花
- 大黑药
- 水蓼根
- 泡桐叶
- 虫笋
- 罂粟嫩苗
- 多花景天三七
- 土良姜
- 苦连翘
- 通花花
- 茄子
- 裂叶秋海棠
- 大马蓼
- 东方狗脊
- 空心木
- 苎麻皮
- 青竹标
- 苦荬菜
- 铁牛钻石
- 短腺小米草
- 浙贝母
- 水棉花
- 决明子
- 新疆延胡索
- 大花素馨花
- 鹤虱风
- 将军树
- 蘘荷子
- 球花党参
- 多头风轮菜
- 水蛭
- 柴胡叶链荚豆
- 水牛角浓缩粉
- 鸡冠菜
- 玉米轴
- 杠香藤
- 翡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