柴胡叶链荚豆
《中华本草》:柴胡叶链荚豆
拼音注音
Chái Hú Yè Liàn Jiá Dòu
英文名
Bupleurum-leaf Alysicarpus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主要植物图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柴胡叶链荚豆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lysicarpus bupleurifolius(L.)DC.[Hedysarum bupleurifolium L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全草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柴胡叶链荚豆 草本,高30-60cm。茎纤细,无毛。单叶,互生;无柄;托叶披针状渐尖,褐色,长约8mm或稍短;小叶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长2-5cm或过之,生于下部的稍阔而短,有时卵形。总状花序顶生,柔弱,长5-18cm,有花10-20朵,花成对排列,疏离,长约6mm,有极短的花梗;萼长6-8mm,裂片披针形,长约为萼管的2倍;雄蕊10,二体;子房无柄,花柱线形,柱头头状。荚果长1-1.5cm,有节4-6个,平滑,为明显的缢纹所分隔,有开裂。花期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荒山草地、旷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。
化学成分
本品全株含蛋白质(protein)11.1%,钙1.36%,磷0.09%,含有28个碳原子至34个碳原子的高级脂肪醇、27-34个碳原子的碳氢化合物,β-谷甾醇-D-葡萄糖甙(β-sitosterol-D-glucoside),D-右旋蒎立醇[D-(﹢)-pinitol]及内消旋肌醇(mesoinositol)。
性味
淡;平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接骨消肿,去腐生肌。主跌打骨折,外伤出血,疮疡溃烂久不收口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株:味淡,性平。有驳骨消肿,去腐生肌的功能。用于刀伤、骨折、外伤出血、疮疡溃烂不收口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草独活
- 粗榧根
- 臭节草根
- 草苁蓉
- 藏菌陈
- 臭灵丹
- 臭节草
- 臭黄荆子
- 金花菜
- 芋
- 青海鸢尾子
- 大臭黄荆
- 鳖脂
- 白果
- 红芋
- 海南虎皮楠
- 山乌桕叶
- 白蓝翠雀花
- 打破碗花花
- 大乌爪金龙
- 狭眼凤尾蕨
- 美人蕉根
- 美味牛肝
- 绿萼梅
- 大树甘草
- 釜脐墨
- 裕民贝母
- 烂泥蒿
- 臭李子
- 天王七叶
- 西藏野花椒
- 狸尾草
- 丁香罗勒
- 倒挂牛
- 棕叶七
- 儿茶
- 蜈蚣七
- 香蕉
- 牛皮草
- 蜀葵花
- 野辣烟
- 软骨藻
- 苔菜
- 苜蓿根
- 戟叶瓦韦
- 木蜡树根
- 牛毛草
- 盘石龟
- 秋木瓜
- 牛巴嘴
- 水茴香
- 银朱
- 石吊兰
- 蝇子草
- 海萝
- 车前草
- 紫花苣苔
- 瓜蒌皮
- 青钱柳叶
- 酸梅簕
- 地朝阳
- 鲎尾
- 虎胆
- 刺花椒
- 扁蒲扇
- 狐心
- 麝香草
- 鸢胆
- 柠檬皮
- 黄果茄
- 大泡通叶
- 粟米草
- 筋骨散
- 红花点地梅
- 狗牙根
- 慈竹花
- 草柏枝
- 紫阳花
- 网脉橐吾
- 沙枣花
- 香蒲
- 珠儿参
- 香胶木
- 香青
- 山道年蒿
- 锡矿
- 雄黄豆
- 香艾
- 野胡萝卜根
- 香阿魏
- 昂天莲
- 香橼露
- 山大黄(华北大黄)
- 土红苓
- 雪兔
- 鸡肉
- 黄荆
- 山吴萸果
- 玉簪花根
- 贝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