蚕豆茎
《中华本草》:蚕豆茎
拼音注音
Cán Dòu Jīnɡ
别名
蚕豆梗。
英文名
stem of Broadbean
出处
出自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豆科植物蚕豆Vicia faba L.的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icia faba L.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蚕豆 越年或一年生草本,高30-180cm。茎直立,不分枝,无毛。偶数羽状复叶;托叶大,半箭头状,边缘白色膜质,具疏锯齿,无毛,叶轴顶端具退化卷须;小叶2-6枚,叶片椭圆形或广椭圆形至长形,长4-8cm,宽2.5-4cm,先端圆形或钝,具细尖,基部楔形,全缘。总状花序腋生或单生,总花梗极短;萼钟状,膜质,长约1.3cm,5裂,裂片披针形,上面2裂片稍短;花冠蝶形,白色,具红紫色斑纹,旗瓣倒卵形,先端钝,向基部渐狭,翼瓣椭圆形,先端圆,基部作耳状三角形,一侧有爪,龙骨瓣三角状半圆形,有爪;雄蕊10,二体;子房无柄,无毛,花枝先端背部有一丛白色髯毛。荚果长圆形,肥厚,长5-10cm,宽约2cm。种子2-4颗,椭圆形,略扁平。花期3-4月,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全国各地广为栽培。
化学成分
嫩枝含山柰酚(kaempferol)。
药理作用
甘油酸有利尿作用。参见蚕豆荚壳条。
性味
味苦;性温
归经
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止血;止泻;解毒敛疮。主各种内出血;水泻;烫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焙干研末,9g。外用:适量,烧灰调敷。
复方
①治各种内出血:蚕豆梗焙干研细末。每日三钱,分三次吞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②治水泻:蚕豆梗一两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各家论述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止水泻。 外用治烫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蚕豆茎
拼音注音
Cán Dòu Jīnɡ
别名
蚕豆梗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出处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为豆科植物蚕豆的茎。
化学成分
茎含山柰酚、对羟基苯甲酸、延胡索酸、白桦脂醇等。茎、叶、花、豆荚都含D-甘油酸。
药理作用
甘油酸有利尿作用。参见"蚕豆荚壳"条。
功能主治
止血、止泻。治各种内出血,水泻,烫伤。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止水泻。外用治烫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烧灰调敷。
复方
①治各种内出血:蚕豆梗焙干研细末。每日三钱,分三次吞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②治水泻:蚕豆梗一两。煎服。(《上海常用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苦壶卢子
- 芒硝
- 高山紫菀
- 小果野葡萄
- 伤寒草根
- 扁蒲扇
- 滇南鸟足兰
- 女儿红根
- 盒子草
- 苒苒草
- 龙眼树皮
- 貒肉
- 钱针万线草
- 鮧鱼尾
- 金乌贼(海螵蛸)
- 枸骨子
- 野苦瓜
- 小叶云实
- 蟾蜍胆
- 灯台树果
- 乌灵参
- 马蛋果
- 海通
- 青荚叶茎髓
- 山姜花
- 柿根
- 天仙果
- 多穗石柯
- 小棕包
- 金盏菊花
- 丁癸草根
- 血参
- 黄鲴鱼
- 苍耳囊虫
- 鸡根
- 玉
- 木鳖子
- 岩乌头
- 秤砣梨
- 豺皮樟根
- 冷水丹叶
- 假刺藤
- 滇榧子
- 花叶假杜鹃
- 硇砂
- 大九股牛
- 黄蜀葵
- 金剪刀草
- 柽柳
- 柚核
- 水红木根
- 柿饼
- 三块瓦
- 竹叶
- 铁箭矮陀
- 葎草根
- 三爪龙
- 金丝桃
- 斑叶兰根
- 四脚蛇
- 狼把草根
- 大昏鸡头
- 樱桃
- 破布草
- 火殃簕
- 奶汁树
- 金腰子
- 空心木
- 梅叶
- 土槿皮
- 虻虫
- 鹅掌揪根
- 无爷藤
- 黑节草
- 漏芦
- 木本猪毛菜
- 龙船花茎叶
- 序梗女贞
- 土白芨
- 接骨木叶
- 多穗石柯果
- 毛葡萄叶
- 九头草
- 槐根
- 绿叶五味子
- 接骨木根
- 山橙
- 裂序楼梯草
- 宝盖草
- 射干
- 灰叶根
- 李子
- 丁公藤
- 树地瓜根
- 滇茵陈
- 蝴蝶果
- 七叶胆
- 柠檬
- 凤仙根
- 水葫芦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