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药子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:乌药子
拼音注音
Wū Yào Zǐ
英文名
Fruit of Combined Spicebush
出处
出自《证类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果实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era aggregata(Sims.)Kosterm.[L.strychnifolia(Sieb.et Zucc.)F.-Vill.]
采收和储藏:10月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indera aggregata(Sims.)Kosterm.[L.strychnifolia(Sieb.et Zucc.)F.-Vill.]
采收和储藏:10月采收,除去杂质,晒干。
原形态
乌药,常绿灌木或小乔木,高达4-5m。根木质,膨大粗壮,略成念珠状。树皮灰绿色。小枝幼时密被锈色短柔毛,老时平滑无毛;茎枝坚韧,不易断。叫互生,革质,椭圆形至广倒卵形,长3-8cm,宽1.5-5cm,先端渐尖或尾状渐尖,基部圆形或广楔形,全缘,上面绿色,有光泽,除中脉外,均光滑无毛,下面灰白色,被淡褐色长柔毛,后变光滑,叶脉3条,基出,极明显;叶柄短,有短柔毛。伞形花序腋生,几无总梗;小花梗长1.5-3mm,被毛,簇生多数小花;花单性,雌雄异株,黄绿色;花被6片,大小几相等,广椭圆形,雄花有雄蕊9枚,排成3轮,最内一轮的基部有腺体,花药2室;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,子房上位,球形,1室,胚珠1枚。核果近球形,初绿色,成熟后变黑色。花期3-4月。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山坡灌木林中或林缘以及山麓、旷野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北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等地。
化学成分
果肉挥发油含α-蒎烯(α-pinene),β-芹子烯(β-selinene),δ-和γ-荜澄茄烯(cadinene)等。果肉脂肪油主含油酸(oleic acid),还含亚油酸(linoleic acid),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十六碳烯酸(hexadecenoic acid)等。[br]种子挥发油含乌药根烯(lindestrene),乌药烯醇(lindenenol),乙酸乌药烯醇酯(lindenyl acetate)等。种子脂肪油主含顺式-十四碳-4-烯酸(cis-4-dodecenoic acid),十六碳烯酸,油酸,亚油酸,二十碳烯酸(eicosenoic acid)等。
性味
辛;温
归经
脾;肾经
功能主治
散寒回阳;温中和胃。主阴毒伤寒;寒性吐泻;疝气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10g。
各家论述
《斗门方》:治阴毒伤寒,乌药子一合,炒令黑烟起,投于水中,煎取三、五沸,服一大盏,候汗出回阳瘥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《中药大辞典》
《*辞典》:乌药子
拼音注音
Wū Yào Zǐ
出处
《分类本草》
来源
为樟科植物乌药的果实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乌药"条。
功能主治
《斗门方》:"治阴毒伤寒,乌药子一合,炒令黑烟起,投于水中,煎取三、五沸,服一大盏,侯汗出回阳瘥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蛇藤根
- 山脚麻
- 春砂花
- 龙角
- 滴水珠
- 尖嘴林檎果
- 连香树果
- 狗乳汁
- 芭蕉油
- 野杜仲
- 透骨香根
- 省沽油
- 金丝矮陀陀
- 蒲儿根
- 野菰
- 娃娃鱼
- 月季花
- 猪牙皂
- 金叶子
- 红大戟
- 白矾
- 毛杨梅根皮
- 广东升麻
- 钓鱼竿
- 臭柏
- 菜头肾
- 狗脚草根
- 锈毛络石
- 莽草
- 金鸡尾巴草根
- 小旋鸡尾
- 细叶藤柑
- 黑鳞大耳蕨
- 粗梗黄堇
- 点头菊
- 大花素馨花
- 关木通
- 皱叶鼠李
- 蜘蛛
- 大叶狼豆柴
- 冬凌草
- 鸐雉
- 米仔兰花
- 五角叶葡萄
- 藤三七
- 树刁
- 孩儿茶
- 芜荑
- 霹水草
- 紫薇根
- 麻油
- 黑阳参
- 毛轴莎草
- 光杆琼
- 金棒锤
- 漏斗苣苔
- 牛耳枫
- 钱针万线草
- 高山金挖耳
- 薄柱草
- 草菇
- 射罔
- 壁钱幕
- 耳水苋
- 毛千屈菜
- 玳瑁肉
- 刺叶楤木
- 穿根藤
- 金橘根
- 吉丁虫
- 地黄花
- 虎刺
- 野核桃仁
- 扶桑根
- 苦丁茶
- 佩兰
- 地麻黄
- 垂花香薷
- 红菠菜
- 大马哈鱼
- 黄背草
- 骨牌蕨
- 船盔乌头
- 带刺马鞭
- 鸡血李
- 虎杖香蕈
- 栀子花根
- 秋海棠根
- 人参须
- 血水草根
- 猪仔笠
- 小巢菜
- 夏腊梅
- 紫薇花
- 白千层
- 矮陀陀
- 环草
- 石笔海胆
- 新木橿子
- 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