秋海棠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秋海棠
拼音注音
Qiū Hǎi Tánɡ
别名
岩丸子
来源
秋海棠科秋海棠属植物秋海棠Begonia evansiana Andr.,以块茎和果入药。夏秋采块茎;初冬采果,晒干或鲜用。
性味
酸、涩,凉。
功能主治
凉血止血,散瘀,调经。用于吐血,衄血,咳血,崩漏,白带,月经不调,痢疾;外用治跌打损伤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外用适量,研粉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秋海棠
拼音注音
Qiū Hǎi Tánɡ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秋海棠科植物秋海棠的花朵。
原形态
秋海棠,又名:八月春、断肠花(《群芳谱》),相思草(《漳州府志》),断肠草(《大观录》)。
多年生草本,地下具块茎。茎直立,光滑,高约60厘米。叶斜卵形,先端尖,边缘有细锯齿,基部斜心脏形,上面具细刺毛,下面和叶柄带紫红色,叶腋间生有小珠芽,落地生新苗。花粉红色,雌雄同株;雄花花被4,外2片形圆而大,雄蕊多数,花丝成一总柄,药黄色;雌花花被5或较少,在内者较小,子房下位,花柱3歧,柱头扭曲状。蒴果具不等大3翅,胞背裂开。花期8~9月。
生境分布
多栽培于庭园。全国各地有分布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草酸。
性味
《药性考》:"味酸,性寒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百草镜》:"擦癣杀虫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一把伞
- 大毛红花
- 东北卫矛
- 凤仙根
- 紫茉莉
- 黄葵
- 秋石
- 石芥菜
- 鸱头
- 鼻血雷
- 金耳环
- 乌木屑
- 金雀儿
- 芫荽
- 龙眼叶
- 土槿皮
- 鸡嗉子根
- 白果根
- 蜂糖罐
- 吉笼草
- 刺楸
- 绿结鸡骨
- 野菊花
- 黄接骨丹
- 蝶兰
- 漏斗菜
- 蓝猪耳
- 衣鱼
- 唐古特青兰
- 黑腺珍珠菜
- 黑水鸡
- 香叶根
- 鹅脚板
- 猩猩木
- 红叶树子
- 螃蟹七
- 杏仁
- 毒鱼藤
- 黄心果
- 小朴松实
- 硬水黄连
- 排骨灵
- 铧尖草
- 铁棒锤茎叶
- 瓜馥木
- 红土子皮
- 山海螺
- 大一面锣
- 粘毛黄花稔
- 大黄
- 假葡萄
- 牡荆沥
- 淡味当药
- 打破碗花花
- 蕨
- 毛蕨根
- 白乳菇
- 三角泡
- 土黄芩
- 秋海棠
- 柳杉
- 石莽草
- 戟叶瓦韦
- 薯莨
- 青麸杨根
- 了哥王子
- 黄鳝藤
- 车前草
- 黄筒花
- 麻秸
- 苦草
- 鳆鱼
- 竹菌
- 海鹞鱼肝
- 虎牙
- 白鹇
- 香排草
- 皂荚根皮
- 鸡爪簕
- 鲎尾
- 鹳骨
- 野胡萝卜根
- 玉带根
- 铁
- 小鱼仙草
- 黄鳝藤根
- 红蒿枝
- 绿珊瑚
- 蕨萁
- 霞天膏
- 安徽小檗
- 长果山橙
- 虎耳兰
- 白豆蔻壳
- 榕树
- 黑皮跌打
- 肉桂油
- 榆花
- 西洋菜干
- 硬叶吊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