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败火草
《*辞典》:小败火草
拼音注音
Xiǎo Bài Huǒ Cǎo
别名
贡布区敦木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玄参科植物爪哇婆婆纳的全草。6~8月采收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全株被毛。茎多条从根处开展,上升,粗短或细长,有铺散而重复的分枝,叶对生,卵形,先端钝,基部圆形、近心形或戟形,边缘有圆锯齿;叶柄很短。花小,顶生或腋生,排成短总状花序;花冠辐状,紫红色,花冠管很短,花瓣4~5。蒴果小,宽倒心形,较宿萼短。
生境分布
生于路旁、沟边。
性味
性凉,味苦辛。
功能主治
祛风散热,解毒消肿。治乳腺炎,痢疾,跌打损伤,一切疮疖肿痛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小败火草
拼音注音
Xiǎo Bài Huǒ Cǎo
英文名
Herb of Java Speedwell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玄参科植物爪哇婆婆纳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Veronica javanica Bl.采收和储藏:6-8月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爪哇婆婆纳 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全株疏被柔毛。茎基部多分枝,主茎直立或上升,侧枝倾卧上升,叶对生;具1-7mm的短柄;叶片卵形状三角形,长1-4cm,宽0.7-3cm,先端钝,基部圆形,近心形或截平形,边缘具深钝齿。总状花序有的短,集成伞房状,有的长,果期可达10cm;苞片条形,或倒披针形;花梗短;萼裂片条状长椭圆形;花冠白色、粉色或紫红色,长约2mm;雄蕊2;雄蕊2,短于花冠。蒴果倒心形,先端凹口很深达果长1/3,基部宽楔形或稍浑圆,有睫毛,宿存花柱长仅0.3-0.5mm。种子小。花期2-4月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、路边、溪边的湿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消肿止痛。主疮疖肿毒;乳痈;痢疾;跌打损人务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良藤
- 石梓
- 孜然
- 零陵香
- 山小橘
- 苦檀子
- 海柳
- 鮠鱼
- 稗根苗
- 百脉根
- 白降丹
- 扁豆衣
- 杯苋
- 草金杉
- 茅草叶
- 蛏肉
- 粉背蕨
- 翅子木
- 大榆蘑
- 东北延胡索
- 地笋
- 鸐雉
- 鬼臼叶
- 黑鹅脚板
- 黄背草
- 鲩鱼胆
- 灰叶根
- 假地豆
- 燕麦灵
- 假大薯
- 剪红纱花
- 节节茶
- 牛筋条
- 金钗股
- 苦艾
- 马肝
- 宽尾石韦
- 木天蓼根
- 闹羊花
- 牛奶柴
- 女贞皮
- 萍蓬草
- 人面子
- 铁华粉
- 乌榄核
- 土牡蛎
- 蘘荷花
- 小酒饼花
- 细叶鼠曲草
- 榛子花
- 双肾草
- 臭蒿
- 黄海葵
- 蕨麻草
- 番石榴树皮
- 浆水
- 面头叶
- 山慈姑花
- 山枇杷叶
- 山野芋
- 血余
- 异叶鳞始蕨
- 油柑根
- 皱叶变豆菜
- 小万年草
- 毛蕊老鹳草
- 大刺儿菜
- 龙须莞
- 黑芝
- 金丝木通
- 茅栗根
- 库页悬钩子根
- 高粱泡根
- 胃友果
- 鸭儿芹
- 水贯众
- 血沟丹
- 壮筋草
- 鳣鱼肝
- 椰子浆
- 华南实蕨
- 龟甲胶
- 棕榈皮
- 樱桃
- 川明参
- 华南皂荚
- 白桂木根
- 水蓼根
- 小喇叭
- 黄粱米
- 鹅蛋壳
- 中华石龙尾
- 铜脚威灵仙
- 华东瓶蕨
- 鳞始蕨
- 蝮蛇
- 鹿草
- 到老嫩
- 白花杆
- 白花灯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