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角蒿
《中华本草》:西藏角蒿
拼音注音
Xī Zànɡ Jiǎo Hāo
别名
角蒿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紫葳科植物藏波罗花的根及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ncaruillea younghusbandii Sprague.采收和储藏:7-9月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。8-9月采收成熟种子,晒干。
原形态
藏波罗花 矮小宿根草本,高10-20cm。根肉质,粗壮,粉6-11mm。叶基生,平铺于地上,为一回羽状复叶;叶轴长3-4cm;顶端小叶卵圆形至圆形,长及宽为3-5(-7)cm,先端圆或钝,基部心形,侧生小叶2-5对,近无柄,卵状椭圆形,长1-2cm,宽约1cm,粗糙,具泡状隆起,有钝齿。花单生或3-6朵生于叶腋中抽出缩短的总梗上;花梗长6-9mm;花萼钟状,无毛,长8-12mm,口部直径约4mm,萼齿5,不等大;花冠细长,漏斗状,长4-5(-7)cm,中部直径8mm,花冠筒橘黄色;雄蕊4,二强;子房棒状,2室,柱头扇形,2片开裂。蒴果近于木质,弯曲或新月形,长3-4.5cm,具4棱,先端锐尖,淡褐色,2瓣开裂。种子2列,椭圆形,长约5mm,宽约2.5mm,下凸起,上面凹入,近黑色,具不明显细齿状周围及鳞片。花期5-8月,果期8-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高出沙质草甸及山坡砾石垫状灌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青海、西藏。
性味
味甘;淡;性温
功能主治
益气养血。主久病虚弱;产后乳少;头晕;贫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9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西藏角蒿
来源
紫葳科角蒿属植物西藏角蒿Incarvillea younghustandii Sprague,以根及种子入药。7~9月挖取根部,洗净切片,晒干;8~9月采收成熟种子,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温。
功能主治
补养气血。用于久病体虚,头晕,贫血,产后乳少。
用法用量
1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百灵草
- 蚕豆茎
- 须花参
- 紫苏
- 猪母柴根
- 瓜子藤
- 鳞片水麻
- 蕹菜
- 漏斗瓶蕨
- 白刺花
- 毛桤
- 水火麻
- 老鼠脚迹
- 巴巴花
- 大黄
- 多花筋骨草
- 山羊肉
- 旱前胡
- 裂蹄
- 野芫荽
- 吹火筒
- 茯神
- 葱花
- 烟管蓟
- 川麻黄
- 金丝梅
- 石楠
- 香叶子
- 猪毛七
- 蝮蛇
- 香胶木根皮
- 大绿藤
- 三棱
- 短柄枹栎虫瘿
- 中华蹄盖蕨
- 金鸡尾巴草根
- 虎尾轮根
- 紫贝
- 冷毒草
- 曼陀茄根
- 霹水草
- 水芋
- 岩豆藤根
- 厚皮香
- 野菊
- 淫羊藿根
- 红花点地梅
- 六棱菊
- 鲤鱼皮
- 费菜
- 萆薢
- 乌骨麻
- 玄精石
- 肉连环
- 黄紫堇
- 蔓荆子叶
- 高粱泡
- 枝儿条
- 鸳鸯
- 三叶乌蔹莓
- 红叶甘橿
- 淡味当药
- 蓬蘽
- 尿泡草
- 刺葡萄根
- 牛藤
- 地浆
- 慈姑叶
- 薄叶卷柏
- 自事口草
- 象皮木
- 黑芝
- 辣木通
- 玳瑁
- 橘叶巴戟
- 杉叶
- 秃叶红豆树
- 盐麸叶
- 藏报春花
- 小一口血
- 枪刀药
- 素兴花
- 高山唐松草
- 猫头鹰
- 血竭
- 山韭菜
- 罗汉果
- 木香花
- 篱天剑
- 小草乌
- 赤阳子
- 爵床
- 白术
- 芨芨草
- 娃娃鱼
- 轮叶棘豆
- 蓝叶藤
- 画眉草
- 香蓼
- 慈竹气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