艾虎
《中华本草》:艾虎
拼音注音
ài Hǔ
别名
地狗、艾鼬、两头乌、臭狗子
英文名
Weasel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鼬科动物艾鼬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ustela eversmanni Lesson.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剥皮,剖腹,除去内脏和骨骼,取肉烘干。
原形态
艾鼬,体形象黄鼬,身长30-45cm,尾长11-20cm。吻部钝,颈稍粗,足短。前肢间毛短,背中部毛最长,约45-50mm。尾基毛次之,略为拱曲形。尾毛稍蓬松。跖行性。脚掌被毛。掌垫发达,前足4枚,呈瓣状,腕垫2枚;爪粗壮而锐利,褐白色。体背毛棕黄色或沙黄色,腰、后背及臀部具较多的黑尖毛。体侧淡棕色。鼻周和下颌白色。鼻中部、眼周及眼间棕黑色。眼上前方具卵圆形白斑,额部灰棕色。颊部、耳基灰白色,耳背及外缘为白色。胸部、鼠鼷部和四肢黑褐色。具肛门腺,放出恶臭的气味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海拔3200m以下的开阔山地、草原、森林、灌丛及村庄附近。喜近栖生活,洞居,黄昏和夜间活动。主要以鼠型啮齿动物为食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甘肃、新疆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其药材是将捕捉到艾虎除去内脏和皮骨药用其肉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心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;镇痉;活血通络。主癫痫;瘫痪;半身不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艾虎肉:有镇惊的功效。主治癫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升麻
- 豆蔻壳
- 路旁菊
- 野兔毛
- 水细辛
- 草玉梅
- 牵牛子
- 蜘蛛网
- 小百部
- 牛胆参
- 过塘蛇
- 小箭草
- 了哥王
- 樟木
- 毛薯
- 黄唇鱼心
- 戴星草
- 海龙
- 丝瓜藤
- 垂丝卫矛果
- 野苋子
- 五脉绿绒蒿花
- 对叉疔药
- 苦草
- 鸭脚茶
- 白金古榄
- 黄泡子
- 岩人参
- 哈士蟆
- 野马追
- 甘土
- 慈菇
- 鹤肉
- 藏菖蒲
- 水松叶
- 珍珠伞
- 木虾公
- 芦子兰
- 柱果铁线莲
- 鳍蓟
- 石腊红
- 高山扁枝石松
- 雷公藤
- 紫参
- 百灵草
- 一箭球
- 马蹄草
- 针砂
- 土黄连
- 大鱼鳔花
- 香蕉根
- 小麦麸
- 九牯牛
- 黄背草果
- 蓼大青叶
- 竹节参
- 地肤子
- 野扁豆
- 红丝线
- 七里香
- 鸡大腿
- 溲疏
- 土茶
- 铜锤玉带草
- 红花苗
- 番红花
- 尖山橙
- 生瓜
- 大草乌
- 枳根皮
- 原蚕子
- 柳絮
- 台蘑
- 奇林翠雀
- 桃树根、茎、树皮
- 野西瓜苗
- 光叶石楠
- 毛叶天胡荽
- 网脉橐吾
- 小金钱草
- 胡萝卜子
- 测试
- 牛心果
- 盾叶薯蓣
- 蒲州豉
- 三方草
- 红背马蓝
- 千层楼
- 海石鳖
- 鸡心七
- 紫背黄芩
- 蘽根
- 覆盆子
- 罗星草
- 腊雪
- 杠香藤
- 白猪栗
- 裂果卫矛
- 小山稔
- 小泡通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