峨眉耳蕨
《中华本草》:峨眉耳蕨
拼音注音
é Méi ěr Jué
别名
万年青、树林株
英文名
all-grass of Omei Mountain Shield Fern
出处
出自《中国药植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鳞毛蕨科植物峨眉耳蕨的全株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stichum omeiense C.Chr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约40cm。根茎短而斜升,与叶柄基部疏被卵状披针形小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达10-15cm,禾秆色,被疏鳞片;叶片草质,披针或阔披针形,长15-25cm,中部宽4-7cm,向基部变狭,近光滑或偶有小鳞片,三至四回羽状细裂;一回裂片多数,几无柄,披针形,长2-3cm,近于基部者稍短;第二回裂片卵状椭圆形,6-12对,基部渐狭;末回裂片倒披针形,宽约1mm,通常二深裂,与小羽轴等宽,锐尖头,全缘;每裂片有小脉1条。孢子囊群着生于小脉先端;囊群盖大,圆肾形,与裂片等宽,不久则脱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800-1500m的山坡溪谷边湿石或树干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四川、云南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肺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;泻火;利尿。主肺胃热盛之鼻肿;小便短赤;便秘;疮疖久不收口
用法用量
内服:15-30g,水煎服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植志》:清热。水煎服,治胃热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胡萝卜
- 石香葇
- 蝴蝶暗消
- 蛇见怕
- 黄开口
- 刺通草
- 黑脂麻
- 芒花
- 原羚角
- 石风丹
- 二叶舞鹤草
- 棕板
- 黄杞皮
- 石蟾蜍
- 石龙子
- 蓝树
- 石瓜子莲
- 苦檀子
- 野槟榔
- 唐古特青兰
- 小金梅草
- 蛇不见
- 东风橘
- 淡菜
- 芡实
- 野兔骨
- 白花甜蜜蜜
- 鱼尾葵叶
- 马刀
- 兰花石参
- 鼻烟
- 天南星
- 白鹇
- 绿萼梅
- 大脖子药
- 蓝花扁竹
- 土贝母
- 野山楂
- 夏至草
- 前胡
- 山杨柳
- 椰子壳
- 红楠
- 鹿角菜
- 栗荴
- 毛叶石楠
- 圆叶南蛇藤根
- 眼子菜
- 冬瓜
- 紫石英
- 伏毛山豆根
- 黄藨根
- 苦杏仁
- 烧伤藤
- 冰草白穗
- 青皮
- 野山茶
- 白猪栗
- 紫麻
- 马蓼
- 芋头
- 鲨鱼胎
- 东风橘根
- 胡子七
- 花鱼
- 铁落
- 大花活血丹
- 卵叶贝母兰
- 骆驼蓬
- 腊梅花
- 百齿卫矛
- 冬葵叶
- 金银忍冬
- 荩草
- 饺剪藤
- 雪里见
- 独叶山兰
- 梵天花
- 马鬐膏
- 山苦荬
- 金刷把
- 凤眼草
- 旋花根
- 毛果算盘子
- 白木耳
- 长前胡
- 大山芝麻
- 木竹子油
- 枫寄生
- 黄唇鱼肝
- 毛叶三条筋
- 多茎野豌豆
- 飞来鹤
- 毛山荆子
- 刺山茶果
- 西藏角蒿
- 竹林消
- 大籽蒿
- 碗蕨
- 石草鞋